流域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从长时间尺度来看,还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单元。流域内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各自然和人文要素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把河流与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古已有之。《禹贡》导水即已出现了流域的雏形,《水经注》更是以水道为纲,全面描述了北魏时期各流域自然与人文景观。到了现代,随着历史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逐渐意识到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地理单元研究的重要性。
以王尚义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检验,他们的阶段性著作《历史流域学论纲》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论述了历史流域学的理论问题,包括历史流域学兴起的现实背景、学术传承、学科框架、研究方法及实践意义。对历史流域学的实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流域自然禀赋与人类活动空间的选择。河流本身的供水、灌溉及由于河流作用形成的肥沃土壤使得河流周边成为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河流上、中、下游,干、支流之间明显的结构特征使得流域也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自然禀赋的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最终表现为早期文明中心的不同。
2.河流廊道与人类文明扩展。由于河道、河谷在历史时期天然的交通通道作用,河流在人类文明扩展、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文明沿着河流移动,另一方面流域文明在上、下游之间具有一定整体性特征,关于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文化整体性形成机理、特征,认识流域自然、社会的叠加影响,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流域“灾害链”与传统减灾思想。流域的系统性特征,使得流域灾害多会呈现出“多因强化”的态势,展现出“灾害链”的特征。此外流域灾害链还会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譬如黄河、长江等流域自然灾害的频发期,往往也是国内各种反抗力量揭竿而起,北方游牧民族频频南下的时期。
4.水利工程与流域承载力。流域水利工程大致分为灌溉、防洪、运输等几方面。水利工程一方面会提升流域人口承载力,同时也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水灾增加,土地盐碱化加重,加剧了流域生态压力。
5.“人水合一”与中国传统流域管理。本书对历史流域学的发展目标、发展愿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历史流域学发展的具体步骤。对长期以来的唯技术化倾向进行了反思,提出从历史长时段审视以流域为核心的水问题,既可以看到技术的力量、效能,更多的是人类在漫长治水过程中“以水为师”“人水合一”等人文理念、人文精神的作用。
《历史流域学论纲》 王尚义 著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