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孝成王赵丹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赵胜拟挑选二十位胜任的门客同行,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余者皆不可取。这时,毛遂自告奋勇前往。赵胜问他,您来我门下几年啦?毛遂说,三年。赵胜说,贤能之士在世,就像锥子置于囊中,其锋芒早该显露出来为人所见。您在我门下都三年了,左右却无人称道于您,我也闻所未闻,可见您没什么本事,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入囊中。若我早就处于囊中,定会脱颖而出,岂止是显露锋芒而已。赵胜就允许他一同使楚。其余十九人使眼色嘲笑毛遂,只是没发出声来。这一番出使楚国,毛遂大显身手。那十九个人从早上谈到中午也没能谈成的合约,毛遂一上来就搞定了。敦促楚王答应合纵救赵,并当场歃血结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这段关于毛遂的事迹,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可当提起这个典故时,人们大多津津乐道于毛遂的自荐之勇,很少有人注意到,毛遂其实是个险些被埋没的能人。在这次使楚前,假如他不自荐,或者即使他自荐了,赵胜信不过他,毛遂这把锥子,恐怕只能藏在囊中无人识了。为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看看司马迁接下来是怎么说的。
平原君与楚国签订合纵盟约回国后,感慨地说,我察识的人才多则上千,少说几百,自以为不会遗漏天下贤能之士,于今竟把毛先生给忽略了。毛先生一次使楚,就让赵国的地位陡升,比九鼎大吕还要尊贵。毛先生的口才与胆识,胜过百万雄师。我再也不敢说会察识人才了。于是,就拜毛遂为上宾。
唐末诗人周昙,著有《咏史诗》八卷,《全唐诗》将其编为两卷195首。其中一首云:“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平原门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说的就是毛遂虽有奇才,但鲜为人知,直到使楚成功,才显山露水。由此可见,平原君府上的门客固然很多,可得力的干将并非平常就能察知的。这不仅要有礼贤下士的胸襟,而且要有善察人的眼力和敢用人的魄力,在非常之时发现非常之人,给非常之人以非常之机。
无独有偶。李世民当政时,朝廷人才济济,草野卧虎藏龙。贞观五年,太宗诏令百官上书言事,评议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乃一介武夫,不通文墨。太宗阅览奏章时,发现常何所议二十余事,文笔流畅,透彻合宜,颇有见地,非常诧异。常何禀报太宗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而是家臣马周所拟。太宗即日诏令马周进见,期间四度遣使催促。待马周来后,与之交谈甚欢,以为人才难得,授为监察御史。从此,马周的抱负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才干得到了酣畅发挥,成为唐朝知名诤臣。他多次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深受太宗赏识,累迁至中书令,并兼太子老师。
想当年马周初到长安,独身漂流,衣食无着,后经人指点,寄宿常何门下。若非太宗识货,留心沧海遗珠,马周焉能有此造就?“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李贺的这几句诗,说的就是马周的遭逢际遇。有道是:“前事渺茫殊可疑,石中韫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剖后,始觉其中碧玉奇。”虽是卜辞签语,说的倒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