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27日 星期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96

    北京市通州区:推广楼门文化 寻回邻里亲情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27日 03版)

        胡同、四合院曾经是北京重要的文化基因,但随着首都市民居住形态的改变,住进高楼内的居民互不熟悉、互不往来,传统的邻里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北京市通州区大力践行的楼门文化,使这种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

        从2006年开始,通州区以“环境整洁、管理规范、民主自治、居民和谐、特色突出”为目标,在北京全市率先启动了文化楼门建设,广泛开展楼门文化活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文化楼门建设1万多个,10万户、40余万人直接参与其中,居民创作的楼门文化作品有8万余件,全区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文化楼门。

        通州区玉桥街道是一个老旧社区集中的典型区域,从2007年率先在通州区试点探索楼门文化建设工作。如今,该街道辖区内的楼门已经实现100%的楼门都建成了文化楼门,100%的楼门有“一老一小”楼门长。50%的楼门建成精品楼门,50%的楼门做到家家户户全参与文化建设。

        通州区玉桥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楼门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三看”,即“看环境”“看人气”“看文化”。“看环境”是看社区的楼门面貌彻底改观。过去小广告铺天盖地,乱堆乱放随处都是,现在楼道就像一个公共客厅,有亲近感,有感染力,有文化内涵,形成了社区一道亮丽风景。“看人气”是看发展壮大了楼门长队伍。该街道1400多个楼门中,已有楼门长近5000人,尤其涌现出了一大批明星式楼门长,成为文化楼门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看文化”是新型邻里文化逐渐形成。邻里在共同参与中开始熟悉起来、交往起来、依赖起来,“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找回了。

        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杰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楼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加强楼门文化建设对于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