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但是近年来,民间中医药却像个“孤儿”,得不到支持认可,甚至在民间躲躲闪闪、举步维艰。很多特色诊疗技术、方法以及民间医药秘方等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式挖掘整理,并加以总结利用。
中医起源于民间,其根在民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可见,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历代著名的医家如华佗、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来自民间,如今的名医大家也多出于师承、家传。除此之外,历代著名医书也大多非官方修撰。
经方在汉代以前原指官方收藏的多年有效药方,后东汉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凭借几十年的临床功底写就《伤寒杂病论》,起初也秘传于江南诸医师之间,而非官方医药局。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阐述和提供到官方医药局后,《伤寒杂病论》这一著作才开始登上官方医药局,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特别是宋朝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后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辨证随证变化则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方。
现代中医药,无论是名药还是被国际公认的成果,大多也是来自于民间实践,例如云南白药、片仔癀、三九胃泰、王老吉凉茶等著名中医药产品,青蒿素提取物治疗疟疾,从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另外,中医的一些非药物特色诊疗技术,如舌诊、耳诊、手诊、刮痧、按摩、足疗、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大多也来自于民间的实践。虽然很多没有记载,但经实践证明,仍具有很大价值。如果能将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必会大大增强中医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技术大都存在于民间,由于历史、文化、管理等原因,技术持有人往往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于相关历史、理论以及方法的规范操作等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加上“技不外露”“传子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观念影响,使得这些宝贵方法的传承和发展无以为继。很多技术持有人年事已高,即便马上开始验证、保护、挖掘、整理,也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消亡。
山东省曾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医院及卫生室,自采自种自制的中药剂型很多,62.3%的人员拥有验方、秘方。但由于无法取得批准文号,无法在临床使用,亦难以授受流传。很多中医医疗机构使用西药、做手术的比重非常大,甚至远远超过中医药的使用比例。山西运城曾开展调查发现,多数中医医疗机构汤药使用率很低,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明显。
与现状相比,公众对于中医药特别是对于民间中医药需求巨大。这也致使江湖游医混迹其中,非法牟利、草菅人命等事件时有发生。民间中医药市场的混乱,给本就困难重重的民间中医药蒙上阴影。加上有些民间中医药人员,因没受过现代医学教育和科研方法培训,经常过于自信,观点激进,爱讲过头话,给本就为数不多支持民间中医药的人士带来顾虑和尴尬。
民间实践可谓是中医药的源头活水,民间蕴藏着许多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这点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对于民间中医药的研究,更需要我们在“沙中淘金”。
日前,国尚泓盛(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抢救濒临消亡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由民营企业资助“国家队”抢救民间传统医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史上尚属首次。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