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年生活在干旱缺水的北方,从小就向往小桥流水,垂柳拂岸的南方。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故乡在哪里?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我的故乡在飘着彩云的地方。去年初冬,我终于在云南腾冲找到了梦里的故乡——和顺。
站在村外的小山坡上,远远望去,青山翠竹,水车小屋,古道悠悠,粉墙黛瓦,掩映在茂林修竹中,飞角翘檐,依稀可见。一座座精美古朴的民宅依山而建,质朴的村民,顺河而居。我和云南的朋友,沿着古树横卧的坝子,从一座巍峨的石牌坊下穿过,走上远近驰名的双虹桥。一条月牙弯的小河顺着山脚缓缓从村外流过,河边上俏立着几座古老的洗衣亭。洗衣亭里小姑少妇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有节奏的捣衣声,随风飘来。我仿佛走在美妙的画卷中。
据腾冲县志记载: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古名阳温登,因境内有一条河绕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改为和顺镇。清溪绕村的高原古镇,一座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刹、房舍、祠堂、园林环山临水而建。山脚下的那条青石古驿道,从汉代起,就是和顺人赶着马帮满怀着希望,把茶叶、棉纱、玉器、药材、丝绸等运往缅甸、印度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他们因为闯出了这样一条通往世界的大道,才有了后来用马背驮来的这座繁盛古朴,举世惊叹的翡翠城。
和顺的山水不仅滋养了“滇南一支笔”李日垓,大众哲学家艾思奇,还造就了缅甸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寸如东等一大批名商巨贾。听村民介绍,和顺到海外谋生,外出求学,经商办实业的人,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等1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镇有居民6千余人,在国内各地工作的有5千多人,而侨居国外的华侨、华人有上万人之众。
一代代赶着马帮走出国门的和顺人,不仅给家乡驮回来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修起了一座座精堂瓦舍,而且他们给后人驮回来一座知识宝库——和顺图书馆。这座于1928年由华侨和乡人捐建的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余册,堪称中国乡村图书馆藏书之最。
在众多的古建筑群落中,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文昌宫,是和顺人儒商并重的又一象征。《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上雕刻着和顺历史上考出来的8个举人和403个秀才的名字。
和顺,给我留下的记忆不仅仅是小河流水,祠堂民居……还有财神殿下那条通往世界的古驿道。过去和顺的男人到了十五六岁,就要出外谋生闯天下了。按着传统的乡俗,离家当天,“出门人”都要到财神殿拜祭财神,然后才能踩着大殿门外的上马石,由亲人扶上马背,表示最后扶你一把,只要过了前面的“隔娘坡”,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去闯了。
这里不仅是和顺的成年男人步入社会的起点,更是和顺茶马文化的源头。他们从这里赶着马帮,带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思念,无限的眷恋,揣着美好的梦想走向世界。遥想当年,和顺的先人们风餐露宿,远离故土,赶着马队走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中,他们要面对瘴疠侵扰,猛兽袭击,土匪抢劫,克服重重困难。和顺先贤们感人的经历告诉我:人生的五彩路都是勇士们闯出来的,而绝不是抱残守缺的“窝里佬”们等出来的。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茶马文化精神,正是我们龙的传人实现中国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石家庄日报社主任编辑,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石家庄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