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有感而发

    贾大山的意义

    祝晓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0日   13 版)

        贾大山的意义,现在越来越看得清楚了。从出道到谢幕文坛,贾大山都是一个“异数”。贾大山虽是“著名作家”,但生前不曾出版小说集;他专门把小说写得短,而且越写越短,短到近乎“吾欲无言”;他一生都是“业余时间也写一点东西”的“业余作家”;他名满天下仍固守小县城,开作品研讨会竟然自己不曾出场。像这样放低身段,让自己低下去的作家,确乎难得一见。但这些都不是贾大山的作秀,而是他出乎自然的人生智慧。所以,作家陈世旭甚至直呼其为“常山高士”。正是这样的“道行”,成就了贾大山特有的文学姿态和文学成就。贾大山来自泥土,又沉到泥土里,他经营的文学世界几乎只有一道风景,那就是土地和农民,从早年的《取经》到后来的“梦庄记事”系列,莫不如是。便是他笔下的“古城人物”,也都是一些农民式的人物,所表现的仍旧是一种“乡土文化”,一种“农民精神”。

        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活在亿万普通的百姓特别是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贾大山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写出了这种传统的现实生命力。贾大山人物身上的“土”,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乡土精神,不动声色间,那些人物跃然纸上。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儿的老戴,却有能耐把个“驻京办主任”做得风生水起(小说《京城遇故知》)。树宅和树满兄弟都没定婚,弟弟英俊,又年轻,虽有姑娘喜欢他,他却为了先让兄长解决婚姻问题,而长年忍耐。而后,妯娌间也用含蓄而美好的方式不争房产。其间的真情与和睦令人感动(小说《定婚》)。卖鞋的林掌柜有一把小铡刀,专门铡自己卖的鞋,只要有顾客怀疑他的鞋的品质,他就一刀铡断,给大家看。“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是为诚信(小说《林掌柜》)。邵思农是一个为邻里、乡亲治病的中医,有着高尚的医德,不但为少年治好了头疮,还利用行医之便,为一个穷人邻居募捐药费——是为古道热肠,扶危济困(散文《邵思农先生》)。在戏曲《半篮苹果》中,为集体看果园的老汉钱好,坚持看园制度不怕得罪大队干部——是为正直和不媚权贵。贾大山笔下的人物,不时有“高人”闪现,时代的喧嚣之外,他们处事虚淡,襟怀洒脱。有一种精神,恬然而退,默然自处,以自己的姿势抵抗着时代风雨的侵蚀。实际上,讲述这些“高人”的故事,显露传统文化鲜活的精神魅力,大可视为作家刻意经营的别一种“土”。《莲池老人》里的那个老人,正是一个“高人”的典型,他长年抱膝而坐,看护着古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心亦如古寺一般寂静。每读此篇,都会有一份空灵冲淡之气扑面而来。

        贾大山的意义,正在于他用一种“土”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和营造他的文学世界。第一人称全知叙事,简单的情节,温和的冲突,素朴的白描,他的小说几乎篇篇如是,语言也是简淡而不避方言土语的“笔记体”,很不时尚,很不“现代”。这样的一种“土”,批评家或说有如赵树理,或说酷肖孙犁,甚至索性说就像孙犁加上赵树理。而贾大山曾老实地告诉自己的文学弟子:“我哪个流派也不是,我是各取所长。一个作家学得太像谁了,也就没有他自己了。”还是在1989年,贾大山对来访的青年铁凝说过:“这褥子底下经常压着几篇,高兴了就隔着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来再改。”把作品压在“褥子底下”,然后,“隔着褥子想想”,这该是贾大山“招牌式”的“文学动作”了。仿佛好不容易得了点小财的老农,要把那一点惊喜和希望深深地藏进褥子底下;藏好了,蹲着,就这样隔着褥子想想,惬意得很。贾大山这样的“文学动作”,确乎土得掉渣,而作家的“农人本色”,也得以略窥一斑:诚实、认真、低调,还不乏小野心。孙犁是懂得贾大山的文学野心的。他在与友人书中称:“读贾大山小说,就像吃这种棒子面一样,是难得的机会了。他的作品是一方净土,未受污染的生活反映,也是作家一片慈悲之心向他的信男信女施洒甘霖。”

        贾大山的意义,还在于他的反思与批判。贾大山的“土”,是一种现代性的“土”。这种现代意识,就是一种反思意识,一种批判精神。发表于1977年的《取经》,之所以能在当时引起文坛的强烈关注,就是因为它切中了现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对“文革”做出那样切中要害的、有深度的反思,的确难能可贵。《取经》直面真实生活的冲突,揭破了“假大空”“政治冲击一切”的虚妄和荒谬。贾大山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动,在当时,《取经》这样的作品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贾大山的反思和批判,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他也不是完全盲目地赞同。特别是对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在他所熟悉的人身上的各种不良的甚至是丑陋的表现,他更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不是直接地进行简单的暴露与鞭挞,而是把那些不快或不堪揭示出来,作冷峻的审视,揶揄之中却又不乏善意。《电表》中的小桂,为每月几块钱的电费,非要和嫂子、弟妹分开电表;《坏分子》中工作队的老吴,利用审查的权力,想占年轻小媳妇“小蝴蝶”的便宜;《飞机场上》中的魏嫂和路嫂,粗俗、市侩,她们不停地抱怨,最后,“满腹牢骚飞到天上去了”。

        在追随赵树理、孙犁等人的道路上,贾大山取得了新的成就。他比赵树理的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品多了一份儿人性的观照,多了一分诗意和淡雅;较之孙犁,在“谈笑从容”“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之外,他显然还有一份儿冷峻的反思与反讽。贾大山的作品,一个基本的主题一以贯之,那就是“弘扬真善美,消除假恶丑”。但贾大山是正视现实的,他不肯为了“弘扬真善美”而进行廉价的歌颂或进行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而是如实地把被扭曲、异化或蒙有尘垢的心灵呈现出来,让人们亲眼看一看自己那被弄得美丑混杂的怪模样,以便从中醒悟过来,让自己恢复本来的面目。

        《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一书囊括了迄今为止能收集到的贾大山的全部文学作品,并附有精心整理的作家创作年谱。此外,还收录了多人回忆、怀念贾大山,或研究其文学创作的代表性文章。与1998年出版的《贾大山小说集》相比,这个全集的出版,为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具权威性的读本。而贾大山的意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