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番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进一步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任何经济增长都依靠资源的消耗,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环境污染,要增长就要与环境发生矛盾。因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成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关键。10多年来,中央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力度不可谓不大,各地党政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态度也是坚决的。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有的地方仍然简单地以GDP论英雄,为了政绩,不顾自己的能源和产业基础,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老路,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另外,在很多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还是纳税大户,甚至是当地的财政支柱,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手段隐蔽,环保部门不敢管、管不了,监管职能难以发挥。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和碧水蓝天能否兼得,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考验。我们除了要算清经济账,还要算好资源账、环境账和政治账;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考虑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收益,又要考虑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