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迅速增加,中国在国际科技指标的排名迅速提高,许多领域进入国际前列。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继续依靠低成本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概率将不断降低,中国只能依赖科技创新而赢得国际竞争。我认为,下一个30年,才是中国科技水平真正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在此阶段,创新性科技人才将成为立国之本。
从国际上看,人才的流动具有其客观规律。基本上向科技水平高、环境条件好、研究经费足、待遇高的地方流动。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中央非常重视、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研究生的生源充足、研究者勤奋、聪明等。但是,我们还存在以下劣势,影响着国际一流人才向我国流动:目前国际科技界的交流语言是英语,在语言方面我们显然不占据有利条件;多数科技中心城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除少数几个大城市外,多数城市国际化程度较低;在人文环境、法律体系、规章制度等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差异比较大;我国科技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基本上是发达国家的1/10,这也是我国吸引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国际上最强的领域性研究中心或机构,虽然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逐步向国际一流靠拢,但离吸引大批国际一流学者自发前来长期工作尚有不小的距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要在国际人才竞争领域取得优势,可以说任务艰巨、困难重重。若想成功,必须出奇制胜。从目前来看,必须尽快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首先,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一定要打破平均主义,建立稳定的国家人才激励机制。
其次,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改进现有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研究生招收名额、减少行政干预。取消博士后“不得在本专业就读和只能就读两年”的限制,应该允许博士后在同领域较长时间地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另外,建议国家在基金委或科技部设立博士后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博士后个人生活费用,资助优秀博士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否则,造成人才浪费、效率低下。
再次,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的人工费,这是保证青年人员能够从事科技工作的基础。国际惯例是60%~70%的研究经费用于聘任研究人员,而我国目前只有5%。根本不够科研的需要,从而造成大批高素质人才过早地放弃研究事业。建议提高到30%以上。
最后,建议持续增加国家级科技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财政、法规等支持力度,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