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布了2014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在3215人中,中国有163人次上榜,在“金砖国家中”表现最为亮眼,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汤森路透中国区总裁刘煜在参加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就此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跟踪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能力,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创新的源泉。
记者:中国在2014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中表现不错,这是否表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刘煜:其实,这个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不是汤森路透第一次公布。之前在2001年的时候,我们就发布过一份类似的排名。当时是基于近20年的统计数据,做了分析之后形成的报告。时隔14年,我们再一次公布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主要也是想衡量近十年来,全球及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
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创新”,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的排名主要反映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的数量及引文影响力情况,而这只是创新当中的一个领域而已。
当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创新是一个整体的生态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业化。全球的许多创新都是从基础研究发展而来。比如,iPhone的触摸屏技术,是很早以前基础研究的一个成果。
可以说,跟踪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能力,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如果要整体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话,还要看很多因素,包括科学研究的商业化等。我们希望通过对高被引论文及高被引科学家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记者:全球高被引用率排名的权威性体现在哪里?它的数据来源是什么?
刘煜:我不太认同“权威性”这个词,我觉得数据的“客观、可靠、全面”更为重要。我们这个排名的主要数据来源是Web of Science (注:汤森路透的科研平台),它的基础是三大引文索引,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 SCI-EXPANDED),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还有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我们涵盖了全球12000多种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这份排名还是比较客观的。世界上也有不少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榜单多数也采用我们Web of Science的基础数据。
记者:排名中有不少中国科学家上榜,这可能好于民众对于中国科技能力的预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煜:第一,中国的科研实力要综合地来看,这个排名只是反映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顶尖、前沿领域的影响力。
第二,从国别来看,中国排在第四位,是163位科学家上榜,但如果和第一名美国有1700多位上榜相比的话,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此外,我们的篇均被引频次排在第十位左右,这也与其他国家有一定差距。
第三,虽然差距大,但是我们的排名在不断上升。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总的科研能力在提升,论文数量增加很快,影响力也在提高,但是与科技强国还是有差距。通过这次上榜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来看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比如,这些上榜的中国科学家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不过在经济学、商学、心理学等领域,我们就没有高被引的科学家。相比之下,美国在所有领域都有高被引科学家。
记者:中国论文的质量没有得到和数量相匹配的提升,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术泡沫的存在?
刘煜:“学术泡沫”这个词太虚,我喜欢用数据说话。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来看,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这个数量指的是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数量。此外,我们总体的被引用频次也在提高。但是,中国近十年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频次大概是7,如果说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的话,那么我们大概是在0.9的档次上,也就是说,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点差距。
数据说得很明白,我们论文的量上去了,影响力方面(也可以看成质量的一个方面)还有待提高。
不过,根据科学研究的“二八法则”,也就是20%的论文占据了80%的影响力。那么,通过这次高被引科学家的排名情况说明,我们国家在某些前沿领域已经取得一些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注: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本报记者 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