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本报记者就电子产品的潮流趋势及创新,对国际咨询机构IHS副主席威特曼(Ian Weightman)进行了专访。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吗?
威特曼:我参加过世界经济论坛举行的许多会议活动,包括其他地区的论坛,以及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我看来,夏季达沃斯论坛势头强劲,与会人员层次很高,颇有大型智库的风范。
记者:关于电子产业的新潮流,您有什么看法?
威特曼:实际上,电子产业的趋势很多,我们一直在追踪各方面的新潮流。值得关注的潮流是移动互联领域持续强势的增长,这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等。特别是,苹果刚刚举行了新的发布会,这也展现了苹果公司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持续创新力。虽然说,在许多国家,智能手机的市场已经相当饱和了,但是在像印度这样的国家,这一市场还有持续拓展的空间。此外,电子产业的创新目前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的领域。
记者:这是一个谈可穿戴设备的好时机,因为苹果刚刚发布了最新的Apple Watch。
威特曼:确实。要谈可穿戴设备,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定义可穿戴设备。手表可穿戴吗?是的。谷歌眼镜可穿戴吗?是的。但是一个电子设备需要手持算是可穿戴吗?这可能就不算了。因此,我们现在定义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第一要与人体在物理上贴合,第二要有计算能力。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和健身领域市场前景不错。这也是Apple Watch的发展方向,用它来监测人的脉搏、血压、心跳、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等,以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功用。可穿戴设备可以将个人的健康信息通过蓝牙传递给手机,然后手机又可以把这些信息传给医生和医院,这是一个持续性的监测。所以未来,当你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告诉你有可能会突发心脏病时,就不必惊奇了,因为你的健康数据一直都在远程监控之中。
在健身领域,可穿戴设备也大有可为,比如Apple Watch或是其他一些厂商生产的产品,核心功能主要就是管理你的一天。比如,你一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休息了多久,站立了多久等,这些信息让你能够清晰地管控自己的生活。在这个领域,会有一大批应用有开发前景。
记者:但是您真的认为可穿戴设备会像手机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吗?
威特曼:我觉得可穿戴设备,像Apple Watch这样的产品主要是和智能手机进行一个功能上的整合。你可以用智能手表来实现一些手机的功能,比如发信息等,而且使用起来更加便捷,那就是好的。当然,我觉得Apple Watch这样的产品更像是手机的一个延伸。你可以把手机放在口袋里,而应用则被推送到智能手表上。
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很有市场主要是基于一些事实。比如,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医疗上的支出成本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美国。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体征监测,人们能把疾病解决在预防阶段,这会让医疗保险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医疗保险公司很可能会推动这样的革新,改变人们对疾病防控的生活模式,让可穿戴设备快速普及。
记者:让体征监测的数据与医生或医院连接,还要让第三方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这些过程都有成本,谁会来负担这些成本呢?
威特曼:这应该是由市场决定的。在美国的话,很有可能是保险公司会愿意承担这些成本。因为,保险公司意识到,相比非要到病入膏肓,需要急救手术的人,那些热衷于进行健康管理的人,带来的保险成本更低。此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进行健康数据的管理也是人心所向。所以,在推动可穿戴设备进行健康方面,市场有强劲的推动力。
当然,让可穿戴设备真正普及,甚至变成主流,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这也是正常的。从智能手机的普及上,你就可以看到一个路径。现在欧美,包括中国,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在其他许多国家,还在普及的过程之中。
记者:朋友给了我一个智能手环,但是我根本就没有使用它,因为对我来说,它一点也不吸引我。也就是说,可穿戴设备如果没有专业的应用作支持的话,是不是就丧失了使用价值?
威特曼:确实如此,我本人都还没有使用智能手环。我非常喜欢有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但是我也明白,可穿戴设备在应用层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当然,Apple Watch可能会开一个好头。虽然,我还不太确定我是不是很想戴上一个Apple Watch,但是,我对一个可以帮助我监测健康的智能设备还是持开放态度的。仅就目前,Apple Watch对我的吸引力还不够大。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类似的心态。比如,谷歌眼镜也是这样。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新产品,但是人们对于真正戴着它天天生活工作还是心存疑虑。
记者:在我看来,谷歌眼镜的革命性比Apple Watch要强得多。
威特曼:是这样的。Apple Watch主要是把一些手机的功能整合进了手表之中,这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改变。可以说,Apple Watch只是革新,不是革命。
记者:请您谈一谈中国未来的科技前景。
威特曼:中国确实是一个处于转型之中的国家。我们大体可以将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生产基础原料为主,比如印尼。第二阶段以低劳动力成本特色发展制造业,中国的服装和玩具产业符合这个特点。第三阶段以科技为主要动力,这意味着整体地融入科技产业,而不仅仅是应用高科技,日本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中国目前正迈向第三阶段,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资金和技术不断涌入创新领域。现在,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个势头非常明显,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已经有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作支撑,比如华为、海尔,它们都是创新的代表。我认为,中国只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在高科技领域快速进步,达到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的水平。
记者:长期以来,IT业的核心都在美国。您认为,中国发达的电子产品制造业是否帮助了中国获取创新能力呢?
威特曼:当然。发达的制造业为中国带来了创新的基石。由于目前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大多在中国进行,这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这些钱为电子科技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中国政府的金融和产业政策也很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力和资金很自然会向创新领域汇集。(本报记者 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