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

    致敬,那些心如明月的人们

    演讲人:本报理论部《智慧》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版主编 王斯敏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0日   12 版)
    王斯敏(左)采访小岗爱心幼儿园的孩子们

        在我的采访本里,夹着一张安徽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名片。我曾经几次拨打那个早已无人接听的手机号。

     

        后来,我不再拨打这个号码,却时常和沈浩的妻子王晓勤互通音讯。王晓勤说,对报道过沈浩的记者,她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感动的泪,感谢的情”。其实,心存感谢的,应该是我们。

     

        我深深感谢沈浩,感谢我从业8年来所遇到、寻访、记录的那些人。是他们,让我并不算长的职业道路走得极为充实。

     

        2009年12月初,我随着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小岗村驻扎下来,对沈浩事迹展开追访。

     

        感动来得很是汹涌。一到小岗,我的房东关正银,外号“关勇敢”的原村治保主任,便随口念叨起了“咱们的沈书记”:村里的路平整开阔,没沈书记怎么可能?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还不得靠沈书记?可沈书记背地里受了多少委屈?说着说着,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关勇敢”埋头扒饭,装作不经意地迅速抹了把泪。

     

        长篇通讯《红手印 公仆心》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得到了各界高度赞赏,社会反响强烈。

     

        但是,比任何赞誉都长久的,是沈浩带给我的心灵震撼。

     

        王晓勤告诉我,沈浩原名沈明月,后因自己觉得“太诗情画意”,而改成了“浩”字。我想,其实“明月”也很贴切,他的灵魂不正如一轮皎白高洁、照亮夜空的明月吗?

     

        沈浩之后,我对采写典型人物有了更深的感情与体悟,主动挖掘和书写这样“心如明月”的平凡英雄。

     

        2013年下半年,我和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了密切接触。我造访了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先生。老先生言语中饱含的家国情怀令我叹服。一个念头涌现出来:写人物,怎么能忽略这些为中国理论创新奋战毕生的理论家呢?他们拥有的信仰力量,堪称黄钟大吕,足以振聋发聩!

     

        以此为开端,汝信、张岂之、郑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像……一个个、一批批资深理论家走上《光明日报》显著位置。

     

        是的,他们同样是心如明月的高洁者、跋涉者,他们是中国人精神星空中不该隐没的闪亮坐标。

     

        从沈浩、朱启平到陶德麟,从优秀基层干部、平凡百姓到专家学者,每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我都能听到他们在万千读者心中落地生根、抽枝开花的声音。这是一个记者所能享受的特有幸福。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被人民赋予的、不可轻慢的责任——努力做一个心如明月的人,反射出这世上最美丽高洁的灵魂的光辉。

     

        点评人:本报理论部主任李向军 演讲者很动情,大家听得也很入情。对于典型人物宣传和核心价值观报道来说,只有真正写出这个“情”字,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作为一个记者,只有对工作有热情,对报道对象有感情,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激情。斯敏同志做到了。正因为她具有“诗情画意”,所以才能写出无数“心如明月”的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