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故宫扩展项目,成功登上《世界遗产名录》正好十年。由于采取了原汁原味的保护措施,“入遗”十年,沈阳故宫东、中、西三路铺排的格局丝毫未变,导游图也基本没变。
“截至目前,全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破千项大关,中国已达47项,名列世界第二。”辽宁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长曲彦斌对记者说,在许多遗产地“入遗”后动辄大拆大建、恨不得马上变现的背景下,沈阳故宫不忘初心善始善终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申遗”时说的话“入遗”后不变卦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
沈阳故宫的规模虽然仅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12,但在建筑艺术上融汉、满、蒙各族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与北京故宫一起,跻身《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时说的话,“入遗”后不变卦。成功申遗后,沈阳故宫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保护”。首先,将“申遗”时制订的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遗产地保护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遗产地保护体系;其次,全面治理周边环境,确保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最后,全面加强了古建筑日常维护、监测、修整、修缮和馆藏文物保护,尽全力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对记者说,近十年来,沈阳故宫报经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和沈阳市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先后启动了戏台建筑群抢救性保护、大清门维修、东大墙维修、大政殿北坡屋顶、东路油饰、翔凤阁屋面、飞龙阁修缮、銮驾库修缮、文德坊、武功坊戗柱维修、十王亭复原等十余个大工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关外紫禁城”的独有特色和原始风貌。
“最小干预”原则保住故宫的“原汁原味”
对于文物修复修缮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最小干预”,也就是要为文物“祛病延年”而非“返老还童”,做到“修旧如旧”。
“所谓‘最小干预’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什么地方坏了修什么,而不是擅自对它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修缮。”李声能副院长告诉记者,2013年维修的重点项目大政殿,始建于1625年,是完全按照满族自身特点,由帐篷转化而来的帐殿式宫殿建筑,在历代皇宫建筑中独一无二,其绘画精美的藻井和廊檐下的彩绘,是研究满汉建筑艺术交流融合的重要文物。文物保护专家针对一些开裂、翘起的彩绘,采用注胶回贴复原的方法,虽然工艺复杂、投入资金大,但有数百年历史的彩绘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时代在进步,古建筑的修缮也并不完全排斥现代技术。”李声能说,“例如2013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排水工程,就采用了现代科技。但是,在古代建筑修缮过程中使用现代技术材料,一定要经过长期实验,证明这种材料对文物本身没有损害,否则还是采用传统工艺。”
走出深闺人人共享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种陈列和展览,使清宫原藏宫廷遗物和宫廷艺术珍品“走出深闺”,向观众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真正体现“人人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
据了解,除台上五宫、崇政殿、大政殿、文溯阁等宫殿原状陈列外,沈阳故宫常设展览重点包括“大清神韵——院藏清代宫廷艺术珍品”“匠心独运——沈阳故宫古建筑技术”“清代武备与八旗制度”“院藏清代宫廷钟表”等大型主题展。此外,还不定期推出各种专题临时展览,使观众能有机会看到更多、更好的主题文物精品。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沈阳故宫先后举办各类展览140项,其中临时展览69项、常设展览14项、从法国、韩国等地引进国际展览25项、向比利时、韩国、香港、台北等地推出展览25项、复原陈列改造7项。观众人数由2004年的67万人次上升为2013年的128万人次,增长了91%。
“当前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工程是地下库房项目。”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白文煜向记者介绍,“沈阳故宫现有地库面积狭小,许多文物处于堆放状态。根据《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和‘馆藏合一’的要求,我们准备在故宫西南角轿马场东侧扩建地下文物库房。一旦建成,文物的存放条件将会得到根本改善。”(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韩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