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常州大学:找准国际化的“落脚点”

    苏雁 许学建 包海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7日   05 版)

        干炒宽河粉、虾炒饭、米粉汤……近日,来到常州大学食堂,总能感受到一番泰国风味。虽然12名泰国留学生只在中国学习三个月,但常州大学还是特意装修了泰国留学生文化中心和泰国研究中心,精心安排了众多文化考察和联欢活动。

     

        “以短期留学为媒介,常州大学能够与更多泰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学校开放办学。”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说,“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常州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优势不明显,但不可复制不代表不可借鉴,关键在于找准落脚点。”

     

    “国际化讲究的是一种氛围”

     

        黑头发,黄皮肤,一张东方人面孔,拥有毛里求斯国籍,却一心想在中国寻根,她就是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二年级留学生杜喜云。前段时间,杜喜云凭借文章《海外游子吟,千秋家国梦》,摘得由教育部主办的《我与“中国梦”》征文比赛一等奖,这也是江苏省唯一的一等奖。两年前,因为参加常州与毛里求斯的一个合作项目,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杜喜云来到常大求学。现在她汉语讲得很流利。杜喜云把自己的快速融入和蜕变,归功于常州大学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国际化讲究的是一种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才能培育起开展国际化合作的土壤。”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告诉记者,从2004年至今,常州大学已设立了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管是开办时间还是数量,都位于江苏省前列。“项目的实施将一些国际资源引进常州大学,但这些资源的运用还只限于个别学院,并未覆盖全校。”

     

        “将国际化的触角伸入二级学院,学校正筹划在各学院设立‘国际事务办公室’,与校国际交流处一起将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和到位。”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杨琳介绍。

     

    追求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见到机械学院学生吴祖迪时,他还沉醉在刚刚上完的《机械制图》课程中,美国普渡大学外教Douglas Charles Acheson的授课方式,让他受益匪浅。“外教喜欢把问题直接抛给你,再给你一些启发性的指导和自由探索的空间,你需要哪些知识就去学哪些。”

     

        在常州大学看来,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表象指标,还需要探索和发展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国际优质资源的引入,让常大的教学改革正呈现出一些新气象。”杨琳告诉记者,学校将原本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到一年,剩下的一年,学生可依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与语言相关的拓展班。

     

    让国际化助力科研

     

        2010年,由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后,学校树立了“五年夯基,十年腾飞”的目标。浦玉忠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先后实现了与三大石油公司合作共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博士点设立等“夯基”任务。

     

        为了推动科研的国际化,常州大学每年要拿出100万元,资助教师去国外进修,2013年达到32人次。2009年,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孔泳赴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进修高分子材料,后运用到环境保护、生物传感领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内培”的同时,学校在短短两年内引进了30多位海归人才,这些人才的加盟不仅推动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更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包海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