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我襟怀古”展面面观

    胡小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4日   12 版)
    (书法)鲍贤伦
    (书法)鲍贤伦

        “我襟怀古”是鲍贤伦先生在中国美术馆这样一个面向全国的展示平台上举办的第一个大型书法个展,展览筹备伊始,就引起了书法界的关注。

        作为首次晋京个展,此展最大特点是整体性与多元性结合、主题鲜明与细节到位。展览焦点是长近35米、高达4米的主题作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鲍贤伦以此为主题创作,深情表达了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精神高志远识的仰慕,用摩崖的气象,用金石气、书卷气兼具的笔调,艺术地解读古典,抒发胸臆,唱出“我襟怀古”展览主题曲。一组近百幅对古代各种碑铭简牍载体隶书的随心临摹,是鲍贤伦准备这次展览中最兴致盎然的体验。他认为这是这次展览创作中深入各个“隶书部落”采风体验过程中得到的灵感,既是目前创作的依据,也会启发今后的探索,无异于画家的写生与作家的生活体验。这个单元命名为“隶书万象”,近百帧五色斑斓的隶书纸片,构成密集型隶书原生态图景,昭示了“我襟怀古”展苍浑的摩崖气象之下细节部分的高清像素。

        鲍贤伦先生以如此有意味的书法个展,迎接人生的六十岁,并对几十年书学耕耘做一个总结,也为他的人生与书法进入新的周甲做一些开局铺垫。展览确定“我襟怀古”这样一个看似诗意蕴藉、却是意旨明朗的主题,并以“入古”“风格”申明书者在书法上的尚古法则与主体意识。从表面上看,这对他自己若干年前“梦想秦汉”“濠上观鱼”“崇善守正”几个个展有明显的跨越,实质却是他“入古”与“风格”同步同体逻辑之下的自然推进。

        作为一位当今盛年书法家群体中具现实影响、有持续潜力的书家,作为一位浙江书法的领跑者,鲍贤伦“入古”“风格”并举的倡导,是一种明朗的学术标榜,也是对当今书坛整体而言沉潜不足、出新不足这一最大弊病的针砭。一位探索有成的艺术家,或许会变得明哲保身起来,但如果不从本质上去巩固自己、发展自己,而只是一味地维护,那只能是消极地耗减已有的实力。所以,当一位书家获得一定艺术声望,成为一定社会角色之后,继续作入古出新的探索规划,需要有一些超迈精神,这既是对自己艺无止境的要求,又是开书界新风的召唤,启发人们更加坚定地沉潜古典,更加有使命感地果敢开拓。从1981年出道之初作品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到今年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获得“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几十年书法之路无不昭示鲍贤伦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乐于与大家分享其探索成果的开放意识。浙江一直是中国书法的重镇,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活跃的现实基础备受人们关注,也备受人们期待。

        鲍贤伦认为,在书法个性探索期,“入古”与“风格”并不是前后承因的常规逻辑,而是锥凿书法艺术新境的障壁时,抡锤的那一起一落,不分先后,不分主次,浑然一体。鲍贤伦把这次展览看作是自己书学生涯中的一场重要典礼,从心情酝酿、主题确定、创作体验、格调设计、展览实施、效应传播方方面面都做了精心准备,倾心倾力地来构筑一个属于他的书法梦想。

        鲍贤伦先生以隶书名家,又以简牍范式为隶书专攻,对于鲍贤伦先生的实践,两种看法比较典型。一是他对简牍新发现的敏锐与资用,在这个领域占了先机,毕其功于隶书之一役,自然能在隶书这条跑道上领先一般;另一种看法是,隶书作为书体的出现与存在相对原始高古,尤其不像行草书那样经过大规模的实用流行和艺术开发而积累起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所以选择隶书作为专攻有一定的局限。鲍贤伦这次展览并没直接要去回应隶书是如何风险与机遇并存,而是将隶书作为一种书法载体,探究它的形式边际到底有多宽,它的艺术内涵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大?鲍贤伦先生的做法,一方面是用“书写性”消解隶书一味高古堂皇的庙堂之气,还原了它许多平民化、生活化的品性;另一方面更多地把隶书看作是一种“书法状态”,从而大大拓展了隶书概念范畴和形式范畴,积极开展“诸体咸备于隶”的探索,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字体演进与书体流变,寻找不拘泥于文字学史逻辑、而更加符合书法艺术史逻辑的风格探索缺口,真正开掘与利用好一种高古书体的丰富内涵与当代可能。同时,他的实践还有益于隶书艺术批评的催发。由于简牍隶书探索相对后起,鉴赏批评上并没有及时跟进,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审美鉴赏系统。只有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索,才能更好地唤起人们对于隶书创新批评研究的热情,在这个专题领域,逐步构筑起创作与批评的互动景象。

        书法从来就是士人生活自然而然的艺术分泌。而今天这样的生态已经完全改变,把对书法的选择与坚持推向与志业、生活矛盾对立的艰难境地。难的不是因为书法,而是为书法的人抑或书法家。其实,选择与坚持书法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时间、精力或角色定位,而是自己内心深处到底对书法作一种何如的理解,抱一种怎样的态度,与书法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识见和能力。鲍贤伦先生这么多年来的实践,倒是让我们看到一番理想的景象,作为一名为书法的人抑或书法家,首先书法不应该是与事业,与人生,与生活对立、排斥的。其次对书法本真有深厚的情怀,对书法规律抱以一种由衷的敬畏与遵循。第三,自身的书法能力是提高书法境界的根本,也是确立艺术自信的基础,把以书法求功名淡化到最低程度恰恰是提升自身书法境界的最大潜力。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鲍贤伦先生的为书法之道是地道纯正的。他把书法融于事业、沁入生活,同时又让书法承载文化担当与生活诗意。展览“我襟怀古”主旨之下“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板块结构的安排,正彰显出他的书法生命状态。鲍贤伦是一位带着书卷气息与生活气息的书家,他不甘以书法象牙塔看护者自视,而是自觉地去做书法、事业、生活一体化文化生态的构建者、享用者,同时又是这种书法理念、书法文化的传播者。鲍贤伦作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以自身的实践,启发着浙江的书法同道,如何把历史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的源泉,把门户之限转化为分头并进的动力,需要智慧、识见和勇气。“我襟怀古”用实践而非语言给人启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