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调研报告》
2013年6至9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我国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情况,先后赴宁夏、新疆、辽宁、吉林、山东、安徽等地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
调研组认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控制红线,是应对我国当前严峻水情、实现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迫切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制等。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建立长效、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建立国家和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充分论证评估内陆核电建设对水资源安全的潜在影响。
2.《关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报告》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就如何采取协同策略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与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座谈,2013年7月上旬,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带队,赴山西进行考察。
调研组认为,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在形成原因上关系密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污染控制具有显著的正协同效应。建议研究制订和实施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协同控制策略,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科学设置我国经济增速预期和实际指标;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争取在2025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支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构建区域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多部门合作开展雾霾天气和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预警,实现动态调控排放。
3.《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报告》
2013年7月24日至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亲自带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等5人组成的“进一步推动沙漠治理”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市进行调研。
调研组认为,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初步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重大转变,但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切实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认识和发挥沙漠的巨大潜在效益,着力兴沙之利、避沙之害,积极推进科学化、市场化、法治化、综合化治沙,把握好治沙、生态、民生和经济的平衡点。要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更加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沙。
调研组建议,将库布其沙漠列为荒漠化土地政策创新实验示范区先行先试,延长沙化土地使用年限至70年;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组建大中型民营生态银行,为防沙治沙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中央财政设立流沙固定补助专项资金,实施重点地区流沙固定工程;更加注重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实践防治荒漠化的新模式,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沙区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路子。
4.《关于水源地保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报告》
2013年5至7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基尧带队,就我国水源地保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情况,赴浙江、河南等地调研。
调研组认为,当前我国水源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地下水污染防治难度大。建议建立水源地保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体系,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为基本原则,以“森林、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基本要素为分配要素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的财政投入,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注重地下水污染防治。
5.《关于推进我国重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报告》
2013年上半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钢铁、石化等重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召开座谈会,并赴北京、河北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认为,作为我国工业化主体的流程制造业,其能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和总排放均在50%以上,其节能减排成效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要行业节能减排。建议:一、必须实施总量控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自主创新;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四、坚持市场主导,加强行业整合;五、完善监测体系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