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

    写生俄罗斯墓园

    高莽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30日   11 版)
    彼得罗夫墓(素描) 高 莽

        清明节来临时,国人往往会在这一天扫墓、上坟和烧纸上香来悼念亲人。俄罗斯民族没有这样的节假日传统,他们对亲人、先人的悼念方式和心态,跟我们有较大区别。

     

        我被俄罗斯的墓园文化吸引着,从第一次参观俄罗斯墓园给我的震撼,到第一次动笔画和写,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沉淀。这期间,每次出访俄罗斯我都抽出一定时间去参观各地陵园墓地。我研究每位墓主的生平、墓碑和雕塑,并用相机和速写铅笔与水墨等做了记录。这让我对这些友人和文人终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之中,撷取画作和文字,以怀念和寄托哀思之情。

     

    季什科夫老友

     

        这座赭石色的形状不规则的大理石墓碑,在瓦冈口千姿百态的墓群中,毫不显眼,但对我来说却为情谊所系,哀思不尽。这里埋葬着我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朋友——亚历山大·季什科夫。

     

        季什科夫长着一头卷发,戴着一副近视镜,为人腼腆,工作热心。1954年中国作家代表团访苏,季什科夫是苏方的接待人员。他对代表团中的所有人都很尊敬,特别是对腿脚不灵的老舍先生照顾得更为周到。他总是痴迷地聆听老舍风趣的谈话,因为他喜欢并正在翻译老舍的小说。

     

        时光荏苒,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恢复中俄交往时,我再次见到的是季什科夫的墓碑。望着翠绿的百合花叶,任夏季的热风吹拂思绪纷乱的头脑。我似乎又听到了季什科夫与老舍先生亲切交谈的絮语。在墓碑前,我想起了很多往事。老舍先生和季什科夫如今到了天堂是否会相遇呢?如能见面,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肯定会谈文学!也会谈及人间可诅咒的某段历史。

     

    倔强的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比我年轻三岁,身材较高,戴着一副黑边近视镜,讲话文绉绉的,办事不慌不忙,为人谦恭可爱,是位典型的彼得堡人。

     

        他热爱艾青的诗歌,因此他也像艾青一样遭到厄运。

     

        20世纪50年代初,他撰写的学术论文是《论艾青》。在他准备学术论文答辩前夕,校领导通知他改换题目,原因是艾青在中国被宣布为一个“反党小集团”的成员。彼得罗夫决意不改。他认为从艾青的创作研究成果证明,艾青不可能是反党分子。校领导说:如果你坚持自己的原计划,那么你的学术论文必然通不过。彼得罗夫表示:我宁可不要学位,也不能背叛我的学术良心。

     

        他虽然是大学里的老师,但一直没有任何头衔,同行们尊重他,同学们爱戴他。他著述等身,研究鲁迅、瞿秋白、巴金、老舍和郁达夫……他拥有极丰富的当代中国文学藏书,保存了中国一些作家的手迹。他每一篇评论中国文学的文章都有扎实的资料作基础。

     

        有一天,彼得罗夫的朋友给我寄来一帧照片,我愣住了,半天不能清醒过来。碑上除了他的姓名与生卒年代之外,顶部中间刻着一个汉字——“梦”。而“梦”字在中国又有多少含义,倔强的彼得罗夫兄,你想要借这个“梦”字说明什么呢?

     

    “北京人”司格林

     

        我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初识司格林教授的。他给我的印象一直记忆犹新——一口纯正的京腔汉语,使用俚语俗话比中国人还利索,甚至能说相声。若把他的脸遮起来,听的人一定会说是个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他的确是在北京度过的童年,可以说是位地道的“北京人”,但他的京腔京调拿捏得准确源于他的语言天赋和刻苦。

     

        司格林研究翻译了《窦娥冤》《李逵负荆》《鼓书艺人》《俗世奇人》和《我的前半生》等一大批历史经典和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

     

        司格林的墓碑位于彼得堡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尼科尔斯基墓园里,是一块巨大的平面石头,上边嵌刻着他的俄文姓名和生卒年代,右边也刻着一个汉字“梦”。为什么他和汉学家彼得罗夫的墓碑都刻着同一个字呢?莫非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

     

        2011年,中俄学界和他的学生精心准备了一场庆生会,但是就在八十周年诞辰的前几天,司格林突然驾鹤西去。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为这位汉学家举行的纪念会上我做了发言,回顾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会上竟还演出了他喜欢的相声小品等节目。从这里可以窥见中俄对待逝者不同的悼念方式。

     

        在中国的清明节里,值得回忆的俄罗斯汉学家、友人还有很多人,如郭质生、克里夫佐夫、艾德林和李福清……他们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播,穷尽了毕生精力与智慧,清明的春风撩动着我不尽的思念,愿逝者在天之灵安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