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声 音

    博物馆也要传承非遗

    刘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9日   09 版)

        作为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性机构,博物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主要场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已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866个,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建100个的速度增长。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博物馆在展览、陈列、记录、保存、管理文物及相关文化事项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各界通过这些实物,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这种静态化的保护方式只能将物质实体保存下来,无法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技艺等非物质事项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来,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保护而言,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损失。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数千年来炎黄子孙的辛勤与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就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发展与保护工作而言,重视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当今博物馆界的自觉行动,又是基于工作现状的必然要求。例如,故宫博物院向来重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故宫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十余万件文物重获新生。但是,也有大量文物,如皇家造办处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服饰、金银器等,由于缺乏具备传统修复技艺的师傅而无法修复。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6月,故宫博物院从社会上邀请了47位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宫”。终于,在传统修复技艺的帮助下,又一批国宝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我国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主要有三:一是在民族地区建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二是在传统博物馆中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虚拟化的传播和展示;三是开办实体非遗博物馆,例如藏东南的尼洋阁等。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专业非遗博物馆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博物馆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无计可施。

        首先,传统博物馆既可以通过出版、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静态化的方式将与所藏文物相关的传统技艺、神话传说、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记录下来。其次,通过调查走访,将传统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优秀的民间艺人钩沉出来,并邀请他们参与相关的文物修复工作,充分发挥传统技艺在保护和修复文物方面的重要作用。再次,也可以通过数字虚拟化展示、传统技艺活态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非遗,并自觉参与到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最后,传统博物馆还可以截取由传统技艺制作而成的文物所包含的典型图案和元素,通过现代化的审美处理方式,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达到宣传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双重功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脉和精髓,其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早已融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对于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博物馆及各方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更加婀娜的姿态,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傲然绽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