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水下文化遗产一线工作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参加“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年年会”,共同回顾和分析了2013年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大家用过去一年的成果,充满底气地向社会报告:我国水下遗产工作已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近海海域扩展到远海海域,从单一部门主导发展为多部门积极协作参与,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处于前沿位置。
1、年度盛会,硕果累累
2013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就空间上讲,一年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10个省市展开,工作范围南抵南沙群岛海域,北至吉林省吉安市,南北跨度达4146.3公里。此外,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还走出了国门,来到了非洲——这一年对外援助肯尼亚的水下考古工作项目也取得了重大收获。
从内容上看,水下考古工作在“质”上完成了一次飞跃。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简称“水下中心”)在2013年组织协调各个省市完成了十多个专项,其中河北省、吉林省的“处女秀”——唐山东坑坨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和吉安云峰库区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便取得了喜人的阶段性进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古沉船,像辽宁绥中碣石宫、湖北丹江口水库古均州城等水下遗迹、水下城址都纳入进来。可以想见,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揭示,那些被淹没在水中的历史,将越来越详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平台和主阵地”,2013年,水下中心全年累计工作时间达203天,潜水时长4万8千多分钟。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中,考古工作者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和浪花打交道,平均每天的潜水时长总和将近4个小时。辛苦付出换来的,不仅仅是甜蜜的收获,而且将水下考古工作的里程碑夯筑得更加坚实。
2、亮点频出,竞相争辉
在众多的工作成就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国首艘考古船的面世和对“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
今年1月24日,我国史上第一艘考古研究船“中国考古01号”正式下水。这艘船全长56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吃水2.6米,排水量为930吨。作为水下考古专业用船,中国考古01号具有水下考古专业设备多、后甲板作业面积大等特点。虽然与万吨、十万吨级的各种海轮相比,“考古01号”只能算是个“小家伙”,但据水下中心技术装备部主任宋建忠介绍,它的自持能力可以供给三十多位工作者在这艘“考古旗舰”上生活、工作一个月的时间。按照计划,“中国考古01号”将在6月试航,之后开始相关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船将主要在我国近海及西沙群岛区域进行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保护和展示宣传等工作。届时将激起“浪花朵朵”,成为我国考古界新的亮点。
但是,对于考古船,考古工作者们仍然保持着冷静谨慎的态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表示,建设的后续工作相对复杂,大家尚缺乏使用和管理考古船的经验,下水之后的磨合期或许会出现难以预期的状况。艰巨的任务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使水下考古中心的工作者们握紧了双拳、丝毫不敢松懈。
与考古船交相辉映的,是“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南海Ⅰ号”是一艘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南宋初期的古船,它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过程中失事沉没。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承载了大量的瓷器、金器和铜器,庞大的数量、精美的工艺和良好的保存状态令人叹为观止。在海底数百年缄默的历史,使“南海Ⅰ号”显得神秘而传奇,揭开它的面纱将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陶瓷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和陆上考古无法获得的信息。
2007年在完成了多次的海底勘查之后,“南海Ⅰ号”连同它所负载的所有器物,被整体起吊出水,陈列在“水晶宫”中。2013年,伴随着我国水下考古技术力量的发展成熟,“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由于船身脆弱,保护船体的沉箱空间较小,使得考古工作需要格外小心谨慎。一年中,考古工作平台的搭建完成,初步完成了的船体表面清淤工作。此后的几年之内,将逐步取出船内6万到8万件的器物,一点点地揭开800年前神秘而辉煌的历史。
3、意义非凡,任重道远
水下考古工作相关项目的开展,为我国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
器物讲历史,水下有天地。水下考古为我国的考古学增添了新的材料,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水下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提到了一只龙泉窑荷叶盖罐。这只发现于一艘我国古代沉船上的瓷器,造型典雅美观,根据目前准确的年代数据,这类器型最早出现在浙江,之后通过几条线路运输到我国的不同地区:利用长江水系进入内地,到达江西、四川等地;或通过运河运抵河北、辽宁等地。在海外,日本境内和韩国的沉船里也发现了这样的荷叶盖罐。此外,英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波斯湾发现了它的身影,土耳其博物馆也藏有一件,说明这种器物远涉到了波斯湾地区。2013年对肯尼亚考古材料整理后发现,在非洲东部也有相似的荷叶盖罐。也就是说,荷叶盖罐作为中国外销瓷的代表,出现在了韩国、日本、琉球、越南、印尼、波斯湾、土耳其、肯尼亚等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产品早已经畅销海内外市场,“当时影响也不亚于今天的三星手机和iPhone。”姜波说。
2014年,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利的条件不少,但是严峻的挑战更多。正如刘曙光所说:“充满了神秘与惊奇,同时也密布着风险与坎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浪花飞溅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