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2月2日。听说经过近一年的违章建筑拆除与改造,湖南津市汪家桥街道新村社区三眼桥小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者赶紧到现场了解情况。
“陈主任,春节快乐!快进来吃橘子。”上午十时,记者随同新村社区干部陈卫国,来到小区10号楼,得到了廖桂芬老人的热情欢迎。
老人家布置简朴,烤火架上铺着大红布罩子,上面的盒子里放满了瓜子、橘子和什锦糖,门口还挂着不少腊鱼腊肉,年味十足。
记者问:“这屋子在拆除违章建筑后,少了不少面积吧?”“一南一北的小屋拆掉后,少了26平方米,现在只有50平方米了。”廖桂芬的老伴儿谭孟先老人说,“但占了国家的土地,还是不好。而且现在改造完成了一部分,小区已经大变样了。”
据介绍,三眼桥小区建于1983年,共有楼房54栋,像廖桂芬老人这样的居民有1670户。由于小区建设早且房屋面积小,不少住在一楼的居民私自搭建违章建筑,再加上之前存在的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2013年3月以来,小区先后进行了控违拆违、下水道整治等改造。
谈话中,记者得知,两位老人的家由于住在东头,成为10号楼第一个被拆除的违章建筑。两位老人也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时常听到有人说风凉话。但是他们家一拆,这栋楼其他人也跟着拆了。
据汪家桥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彭进华介绍,此次改造拆除各类违建757处共14812平方米,治理了乱搭乱建,下水道清淤疏浚2100多米,解决了三十多年的污水堵塞难题。
居民胡燕斌老人起初非常反对拆除自家的违章建筑。“我当时不愿意拆。但是社区干部一次又一次地往家里跑,讲道理,讲措施。我再想想楼上居民的住房也是原本的面积,就想通了。”胡燕斌告诉记者,虽然住房面积少了20平方米,但政府还出资安装了窗户,接通了燃气管道,将整栋楼粉刷一新,并在小区内安装了电灯,使小区的春节更光亮,更喜庆。
“最令人感动的是,腊月廿三,清扫车在洒水清洗,我们社区干部组织起来搞卫生,而很多住在一楼的街坊邻里也自发地扫起了门前翻新的人行道。”陈卫国动情地说,“社区工作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与社区居民成为知心朋友,最终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本报记者 徐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