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未知,此时,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未来而“战”。
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刚刚经历考研的“血雨腥风”;正在为踏入社会的第一次出发奔波,他们,都处在人生的某个“节骨眼”上,正是千钧一发,奋力一拼的时候。为理想,为生计,抑或仅仅为了不知道是什么的明天……焦灼,自信,踌躇,紧张,但终归,要坚持。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拼搏的甘苦,体会奋斗的平凡,感怀理想的力量。人生关口上的风景注定难忘,这一拼,定灿若夏花。
1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人物:王慧茹(化名),山西省某中学高三学生,备战高考
记者题记:
高考又要改革了。减少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2013年,有关教育的改革注定影响深远,中国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气势走向“新”时代。
王慧茹,山西省某重点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改革”的喧嚣丝毫没有影响她的节奏,仿佛置身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学习,无休止地学习,是她唯一的主题。
2013年的最后一天,22点,记者终于拨通她的电话。电话那头,刚刚放下一天功课的她平淡地讲述着自己辛苦的高三生活,她的“分数”人生。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我穿过街道,看着人山人海、火树银花的场景,感慨万千;再看看现在书桌前铺着的历史课本与旁边高高筑起的教辅习题,仿佛此时的喧嚣与欢乐,与我无缘。
不知不觉间,高三已走完了一半。高三的学习生活,远没有别人所描述的那样波澜壮阔。对我来说,平静的学习生活将贯穿我这一整年。
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被闹钟叫醒,洗漱、就餐、步入教室,这是一天的开始;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这是一天的学习;晚自习后,我们三三两两地聊着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回到宿舍,做一篇阅读、算一道数学题,爬上床,钻进被窝,在零点到来之际沉沉睡去,这是一天的结束。日复一日,便构成了我的高三生活。
不能否认,再平淡的高三生活,也会有“不定时”的“事故”让我彻夜难眠。2013年11月,在我们学校定期组织的月考中,我出乎意料地考出了全班第一,全年级十多名的好成绩。虽然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月考,却也让我喜上眉梢。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我当晚没有参加夜自习,而是悄悄回了家,与家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父母并未如我预期那样高兴,他们只是鼓励我,并强调要保持平常心。我还是有些飘飘然,之后的一个月一直沉浸在“第一名”的喜悦当中,很快,12月的月考及时把我打回了“原形”,全班第五,全年级五十多名的成绩,让我掉下了眼泪,迷迷糊糊地再次走回了家。回家后,父母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依旧鼓励我,再次强调平常心的重要性。那个晚上,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回味着一个月的跌宕起伏,辗转反侧。那一晚,父母卧室的灯一直没关,细碎的窃窃私语传到了同样未眠的我的耳中。那一夜,我在想,难道分数,真的对我意味着一切吗?
现在我真的不想想太多,当务之急就是要沉下心来背书、做题、练阅读,一心一意把成绩提高上去。毕竟有了成绩、分数,我才会有上好大学的机会。对于未来,我没有太多想法。我喜欢历史,但我知道,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听父母的。我没有中意的大学,也没有规划的专业,这些于我而言,都太遥远,太不重要了。我也不允许自己想太多,高三时间那么少,花费时间想未来就等于在浪费我的学习时间。更何况,即便有时间想,决定可能也要父母来帮我做。
简言之,我的目标就是在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在这个阶段,学习是我走向未来最重要的途径。我必须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2 为梦想,全力以赴
人物:刘敏(化名),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行政工作,2013年5月辞职,专心考研
记者题记
2014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有了“新动作”——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全面实行,取消报考者“不超过40岁”的年龄限制。新政下的第一批考生,会受影响吗? 记者这样问刘敏,得到了她坚定的回答,收费和梦想没有可比性,钱不会影响她考研的选择。
考研的人,都会有些紧张和焦虑。刘敏多多少少会在言谈话语间流露这样的焦虑和忐忑,她总是半开玩笑地说“对自己信心不足”“有点紧张”。但她足够开朗,当压力悄悄进入对话气氛中时,她就会讲起自己的那个记录优点的“小本子”,她懂得给自己找一个排解负面情绪的渠道和出口。在回顾这一次考研经历时,刘敏更多强调的是梦想,强调这难忘的复习过程。
2010年毕业后,因为不甘于一辈子困在小地方,我来到北京从事行政工作。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我开始反思人生。今年5月,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决定考研。
决定考研后,学习地点是我最重视的。从7月开始我每天早上去临近住处的大学里学习,因为没有学校的一卡通,进不去条件更优越的图书馆,只能游走在各个教室中。9月开学后,上自习时常会碰到教室有课的情况,于是只能临时找其他空教室,自己也就成了“自习游击队员”。“换教室”“抢座位”“查证”总是让我无所适从,伤神又费时。但,考研路上的所有艰难险阻都不能成为阻碍我追求梦想的绊脚石。
当然,我也曾踌躇,也曾信心不足。
面对巨大的压力,我不知道该向谁倾诉。明明背了好几遍的政治,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明明已经做了一遍的英语卷子,为什么还是错误百出?明明已经练过的数学题,为什么还是算不出来?我变得紧张、忧郁。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不知道自己胜算几何。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应届生,加入了考研大军;那么多考研“老兵”,百折不挠地坚持。我的水平到底如何,我变得信心不足。
半年多的备战考研经历,也让我变得坚强。每当我沮丧甚至绝望时,我就会尝试用“写”的方式排解压力。现在,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我的“优势”,以提醒自己有充足的理由考上研究生。现在,这个小本子上已经记录了四十条我能考上研究生的“理由”。
当然,我知道,从来没有哪场考试真的会改变我的一生。占据我人生一个时期,让我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的,应该是梦想,而不是一场考试的成绩或结果如何。
如果我考上了,我会弥补本科读书期间的各种遗憾,更加纯粹地享受校园生活,在这样宝贵的人生阶段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如果我失败了,我也绝对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复习考研的过程就像一段旅行,就算没有到达目的地,途中的风景已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会带着这些收获,沿着我梦想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毕竟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在路上。
3 从观者,到深入后台
人物:石博(化名),某985大学研究生,辛苦求职
记者题记:
727万,“史上最难就业季”遇到了“史上更难就业季”。在日趋平稳的职位需求和急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的对比之下,紧张的就业气氛和不甚理想的就业情况可想而知。
石博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研究生,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曾多次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多部作品都已出版。但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仍能感觉到,能力出众的他求职路上的艰辛。
尽管事先约好了采访时间,但直到我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石博才终于联系上,那已是晚上11点多。电话那头是一个疲倦的声音,“很抱歉,现在才下班。”他正在实习,听他讲述自己的文学作品、学习生活、还有求职过程,记者发现,石博是一个规划明确,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面对就业的艰难,石博说,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现状,他用自己独特的“文艺”腔说:“生活在别处,我们一直在路上。”
老实说,“找工作”这个话题因为大三保研,顺理成章往后顺延了三年。彼时看着周围同学起早贪黑一身正装地穿梭于各种宣讲会,心里颇不以为然,至于嘛?三年后,终于轮到了自己,才体会到求职学生的艰辛。
去年暑假,我抱着“锻炼”的心态,在报社实习了俩月。老编辑们都亲切地在我前面加个“小”字称呼我,闲聊中也会问起“毕业之后是打算留在这里吗”之类的问题,我老老实实回答,“再看看吧。”不得不说,两个月的实习彻底瓦解了我对报社的认知,不怎么顺手的报章文体两个月后依然写得磕磕绊绊。记得实习前,我自视甚高,心想:“好歹我也拿过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中短篇小说也发了一堆,采编这种‘豆腐块’怎么难得倒我?”很快,现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先前蓬勃的心气灭掉大半。
暑假的这个“下马威”,使我放低了心态,在之后的事业单位、国企等一系列面试中,虽然不乏考官的褒奖,“看你简历发表了这么多作品,相信你的就业面会很宽的。”我也只是愣愣地点点头,深知小说写作不仅和报章文体不同,和公文、策划也非一个路数。11月,在某省会电视台面试,和负责面试的学姐聊起来,才惊觉她高中时候也参加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并拿了奖,当然她已经很多年不写小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手漂亮的行政公文和新意迭出的企划案。“不过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创作。”她所策划的节目收视率从未跌出过台里前五,细聊起来,不无豪情,她认为,创作不是只在文字里。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见习了半个月,虽然尚未度过适应期,但团队讨论时相互碰撞的思维快感是一个人写作小说时所无法体验的。“挺有潜力的!”参与创作的台本获得了主管们的一致认可。想到研究生刚入学那会,各种文学理论、文学思潮课程对我的小说创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好比原先一直在台下坐观台上剧目,这一下忽然间闯到了后台,洞察了上装、运眼、吊嗓等等一系列幕后工作,了然一台戏运作的全过程,心中惊诧并渐渐豁然。
去年年底结束见习期,进入电视台的终面。面试地点别有意味地安排在演播厅的舞台。我站在台上,坦陈了我的忧虑、挣扎,当然也重拾了自信,作为面试官之一的学姐坐在台下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说实在的,自己处于求职的季节里,我仍旧没有太多关注毕业生人数的问题,727万,我对此数字没有太清晰的认识。因为,我始终相信,机会一定会留给有准备、有态度的人,不管世界怎么发展,精英一定不会被埋没。
生活在别处——人生需要我们不断上路,打点信心,装备勇气,永远昂扬地“在路上”。我相信,往后的人生舞台上还有更多的剧目要上演,我已经做好了不单是个观者的准备,更具备了深入后台的勇气和好奇心。(本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