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和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日前,一种“友善用脑”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
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2011年,“友善用脑”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优秀课题,经过北京市多所中小学的长期探索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友善用脑”是依据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和思维类型设计课堂,实施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倡导“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将单纯的教师讲授变为学生团队参与的多感官体验,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代替单调的笔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记者日前走进北京东方德才小学部,体验“友善用脑”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分组围坐在课桌前,老师先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写出答案,由老师进行评判。这种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上课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机会,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收效从怀疑到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对它的效果有过怀疑,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杨茜老师说:“我最大的质疑是教师如何监控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如何控制这种学习过程中带来的纪律问题?”
北京市教委自2011年起对市属六区县的数百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经过培训,教师们打消了疑虑,大家感悟到“友善用脑”的根本是要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的孙璐璐老师发出感慨:“原来教学可以这样做,教得轻松,学得轻松,效率还大大提高。”
杨茜在试验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也逐步受到学生的认可。“我过去总是一个人讲,而接触‘友善用脑’后,在课上,我给了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有学生反映,现在学到的东西反倒更多了。学生的肯定给了我继续坚持的信心。”杨茜说。
北京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以前学生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实验班教师运用“友善用脑”策略,启发学生乐学、善学,课堂从沉闷变得活泼,学生乐于和教师沟通,学习欲望强烈。统计显示,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小了,成绩却比以往提高了,实验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均有提升,尤其是优秀率提升幅度远高于对比班。
在愉快中得到启迪
南京市东山小学王红梅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上,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上课,老师先给出一分钟让学生伴随舒缓的音乐趴下来静心冥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之后是小组之间汇报学习收获,随后才进入课堂讲课时间,老师的讲解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中占了不到10分钟。‘友善用脑’的课堂,就是一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就是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我的学生都说,这样上课,学得轻松、扎实。”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允许学生喝水,提倡深呼吸,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在课堂上穿插多种活动,通过做操让学生运动双手,使大脑得到及时休息,转移学生注意力。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教科研主任袁丽秋说:“原课堂教学大多基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加大作业量和练习量来提高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了孩子的灵性、创造力和求知欲。‘友善用脑’倡导团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多感官,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报记者 李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