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33岁的王中昌罹患肺癌,如今倒在病床上,但官兵都挂念着这位第二炮兵某综合训练基地后勤部供应科助理员。大家忘不了他那始终忙碌的身影、热心细致的服务和清正廉洁的形象。二炮某基地司令员刘智、政委李建林算了一笔账,这几年,王中昌管理着2万多件军需物资,经费3000余万元,采购物资数百次,从未出现差错和浪费。
“知道战士爱吃啥”
这个基地坐落在塞外某地。以往一到冬天,摆上官兵餐桌的,永远是洋葱、土豆和白菜“老三样”,官兵边吃边摇头。2010年底,基地领导寻到一块130亩的“宝地”。说是“宝地”,主要是租金便宜,水源充足,但这块地布满沟壑,光把地弄平少说也得一年半载。
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无人愿接。王中昌站出来:“我来!”他的理由是,“我管食堂,知道战士爱吃啥;我管生活服务中心,了解市场行情。这活就该我干!”几天后,他带着2名战士,住进临时搭起的一间窝棚。塞外的冬天异常寒冷,呵气成冰。冷了,他们挤在一个被窝里相互取暖;饿了,把冻得梆梆硬的干粮放在炉边烤一烤。艰苦,没能挡住他们披荆斩棘的步伐。他们调来大型工程机械,填平沟壑,建起6个塑料大棚、2方鱼塘、2座猪舍,在专家指导下,种上西红柿、四季豆、辣椒和茄子;养上百余头猪崽、数万尾鱼。时间不长,一座现代化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就初见规模和效益——仅去年一年,就节约伙食费10余万元。凡是来过基地的官兵,提起基地的伙食保障,个个竖起大拇指。
“为民服务最幸福”
去年12月,新兵连需要100多条床单,王中昌乘火车前往,没买上座位票,愣是抱着两个装床单的纸箱站了一路。下车时,胳膊疼得动不了,是战友们把他搀下来的。当他得知5名新兵服装不合体,当天就返回基地,跑了4个仓库、3个兄弟单位,短短2天就把合体服装调整到位。看着一脸疲惫的王中昌,新兵连领导感到过意不去。他却嘿嘿一笑:“服务没有等待区。只要不耽搁事,辛苦点没啥,为民服务最幸福。”
炊事班战士胡志飞忘不了,2010年9月,他在训练中左脚不慎骨折。王中昌专门买来排骨,让妻子煲好骨头汤,用保温桶装上,一周一次连续送了四周,直到他出院。归队后,看小胡拄着双拐行动不便,如厕更不容易,王中昌请示领导安排他住进招待所。休养期间,还给他买来一些烹饪书籍,让他别荒废时间。
王中昌管着30多个兵,他不光教会他们做事方法和做人道理,还经常为他们辅导文化课。今年,上等兵田壮想参加军校考试,王中昌把他安排到相对轻松的主食班,让他有时间复习,一有空还为他辅导。
为官兵付出一片深情,换来大家对他的无限爱戴。得知他生病住院的消息,山东籍转业士官于群涛来了,江苏籍退伍战士成良带着新婚妻子来了……看望他的基地领导、战友更是络绎不绝。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声:如果换肺能救王助理,我来捐!
“这种事不能有第一次”
平日里,王中昌和驻地供货商打交道较多。
在供货商眼里,王中昌就是他们的“上帝”,都想与他套套近乎,可他从不接“招”。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条:物美价廉!短斤缺两不行,以次充好也不行。王中昌说:“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给我权力,是信任,更是责任,违规违纪的事咱绝不能干。”
5年前,水产商余永强凭借良好的质量和信誉,淘汰掉其他两家同行,成为基地水产和冻货供应商,也和王中昌建立了深厚感情。今年春节期间,余永强到基地送完货,看过了饭点,就试探着说:“中昌,认识这么多年了,咱们还没在一起坐坐,今儿过节,给大哥一次机会吧。”王中昌笑笑拒绝了:“我还是回家吃口吧。”
他管着基地食堂和农副业生产基地,却从没给家里带过不花钱的一棵菜、一块肉。一次,妻子接孩子没来得及买菜,去找食堂司务长要点茄子土豆,被王中昌当场拒绝:“这个岗位敏感,人家会说闲话,这种事不能有第一次。”
食堂有几十种机器,一旦出了问题,都会叫王中昌来修理。其实,他也不会,但从不推辞,经常对着说明书一边研究一边动手。几年来,他掌握了大多数机械的维修技能,并把这些技能传授给了战士。(本报通讯员 常 杰 杨永刚 孙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