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有这样一所本科院校,围绕着周恩来精神的育人理念,创建“周恩来班”传承伟人精神,虽然是一所工科院校,却形成了深深的文化情怀,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她就是淮阴工学院。
“办好一所大学,必须锻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成长靠的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章跃说。在淮阴工学院,教师们的点滴举动润物无声地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丁妈妈每次来都会给我买新衣服和书籍,节假日还接我到她家里住,虽然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但是从丁妈妈这儿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7岁的周雨婷动情地说。周雨婷口中的“丁妈妈”就是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丁红燕。四年前,丁红燕结识了留守儿童周雨婷,从此把她当自己女儿一样疼爱。而像丁红燕这样的老师在淮阴工学院并非个例。有“大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美誉的教师周定晖,十几年里辅导2000多名学生。
文化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却时时刻刻发挥出各种感召效应。在老师的道德感召下,学生们也自发走出校园,将自己的爱心洒向社会。
“一、二、三,茄子!”话音刚落,淮安市北京北路社区的曹老、张老和徐老都绽放出笑容,这是淮阴工学院党员义工进社区活动的一景。“今天我当志愿者”“希望来吧”……在该院,党员义工进社区活动一年比一年精彩。
“文化是灵魂,文明促发展,学校近年来内涵式发展成绩显著,一个凝聚文化底蕴、蕴涵文明和谐的新淮阴工学院正在崛起!”谈及学院文化建设,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江应中信心满怀。(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