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邀男生一起过生日”……日前,福建省举溪中学的一纸校规在网上转载,一时评论如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少网友表示,这项《关于对女生行为准则的特别规定》“太严厉了”。更有网友盘点了一系列“史上最牛校规”,引起人们关注:比如,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交谈距离不小于60厘米等……
这些校规,孩子们能真正遵守吗?苛刻的标准,是否脱离了现实的土壤和教育的本质?校规最终变成了“效规”,还是“笑规”?班纪校规,到底该是怎样的“面容”?
校规就是为了修理人?
最近,学生家长吴女士经常听到孩子在背诵童谣校规:铃声响,进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上课听讲要专心,先举小手再回答;积极发言大声讲,同学发言要听到;说得好,讲得妙,拍拍小手鼓励他……
这种新颖班规一改传统校规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古板面孔。尽管内容不少,但孩子背得津津有味。吴女士直言:这种儿歌体的规定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校规校纪,养成遵规守纪、积极好学的良好习惯。
曾经,班纪校规好似一个比一个严,有各种“严禁”“不准”,实施效果却不得而知。“校规的制定不是为了管理者的方便,而是应该以孩子为主体,考虑孩子能否真正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说,“不能仅仅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说,‘你不能这样,你必须怎样做’的硬性规定。”
“传统校规存在的问题,一是语言表述普遍比较生硬;二是对孩子们的心灵和灵魂没有引导;三是容易走向极端,或是特别具体,或是特别空泛。因此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校规就是修理人、限制人的。”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办公室负责人吕文清分析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校规的制定者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校规就是用来管人的。而实际上规定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而不是为了限制人。这是很多学校在制定规则时偏差最大的一个地方,也是我们的很多规定推行不了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的校规如何说到孩子们的心坎里,不让孩子们抵触?
在吕文清看来,我们制定校规的技能技巧比较落后,表达和呈现形式都有待提高。“比如我们教育孩子要热爱老师,但是说明白了吗?没有。如果具体表述为,见到老师行礼,会更有指导意义。还有一类校规就是特别具体,有些地方又特别零碎。因为,规定得太多,更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当然还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出现了若干千奇百怪的校规。规范人的东西需要慎重,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规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因为校园生活是孩子们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如果校规千奇百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与其中,另一种成长
制定校规,让孩子参与进来,又会有何效果?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在制定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孩子就不会觉得这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我主动参与的,是我该自觉遵守的。这样效果就会不一样。”毛亚庆表示。
“让学生参与到校规的制定之中,一方面让学生更具创造力,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举措来引导学生。严而不死,就是让对学生的管理充满人性化。”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刘丽云介绍说,“当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修订时,学校就会成立一个项目组,项目组会招募老师,也会招募同学参加。通过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我们希望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协商,最终制定一个适合又有效的办法。”
曾经担任过十一学校“学生内阁”负责人的小徐同学深有体会。“当我们‘学生内阁’的成员发现校规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时,会把问题搜集起来,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全校同学的意见。因为学生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最能感知执行中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当中来后,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遵守和态度有没有变化呢?刘丽云表示:“正是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们坚持这么做。有学生的参与,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协商制定出来的制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效果一定是好的。”
“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人、激发人、发展人,有了这样的觉悟,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吕文清强调:一个好的校规一定要深入人心、管到灵魂。
毛亚庆也表示,校规、规则的制定者眼中要有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对于孩子自身也是一种成长,而且学校本身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信的品质。这些能力和品质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报通讯员 刘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