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社区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0.8%,相当于每百人中约有一位血管性痴呆患者。专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数据,有望通过早期预防和干预,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残障率,对公共卫生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介绍,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痴呆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重要类型,也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阶段。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该病的全国范围流行病学调查,更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系统综述。为了掌握我国血管性痴呆流行情况,研究者通过检索各大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了近30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62篇相关研究文献,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今,该病患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我国社区55岁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合并值分别为0.8%、0.27/100人·年和14.6/100人·年,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略高于女性,文盲高于小学和初中以上者。而且,该病患病率及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60岁~80岁人群中,年龄每增大5岁,患病率约增长1倍。
此外,詹思延教授强调,此次的研究对象排除了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的港澳台地区居民,以及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干休所、养老院等特殊人群,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匡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