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电费数额,交钱,开发票,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75岁的龚春光老人就交完了电费。而就在一年前,交电费这么快是龚春光不敢想象的事情。
龚春光老人居住在贵州省遵义市三合镇的长青村,村子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交通不便。老人原来要坐车到10公里以外镇上的供电所交电费,每次还得排长队,交一次电费差不多要花两个多小时。
改变发生在2012年5月。供电局出设备、费用,村里提供场地,“村电共建”服务窗口在长青村建立起来,开始为村民提供电费缴纳、用电故障报修、办电业务预约等服务。龚春光告诉记者:“足不出村就能交电费、修故障,电力部门将服务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太方便了。”
长青村是遵义市供电局实施“村电共建”工程的数百个受益村之一。遵义市14个县市区坐落在群山之中,遵义市供电局覆盖的774万人口中,有84%零散地分布于农村。由于缴费网点少,交通不发达,交电费最远要走几十里山路,常出现“路费比电费还贵”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遵义市供电局从2010年起实施“村电共建”工程,将电力服务窗口设立在村里。
逐渐铺开的“村电共建”服务窗口不仅让不少村民享受到了方便,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遵义市湄潭县是产茶大县,不少农民开起了茶叶加工厂。兴隆镇龙凤村村民谭世武就开着一家茶叶加工厂,他介绍说:“茶叶加工过程中最怕长时间停电,茶叶容易变质。现在一停电就打电话到服务窗口,不到十分钟,电力工人就能赶到变压器修线路,电很快就能恢复。再也不怕停电了!”除了电力服务,“村民共建”点还将收集到的茶、酒等特色产业市场动态和行情张贴出来,不少农民因此受益。据统计,“村电共建”服务窗口落户龙凤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均年收入从5800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8200元。
用电有啥问题就去“村电共建”服务窗口,成为遵义市不少农民的生活习惯,服务窗口也成为电力部门和群众的“连心点”。茅台供电所所长李绍国告诉记者,“雷雨天气会导致一些电线杆倒杆断线,以前我们很难快速掌握准确信息。现在村民发现后会主动到服务点反应情况,还会自觉维护供电设施,我们的工作更好开展了。”
目前,“村电共建”服务模式已被贵州电网作为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和推广项目。贵州电网公司总经理唐学广表示,作为南方电网下属企业,贵州电网将实施建设美丽乡村“点亮千家万户”行动计划,5年内实现农村居民半小时交费圈至少覆盖60%的乡镇,基本解决农村用电客户交费难问题,真正让群众用上“小康电”。(本报记者 杨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