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文艺观潮

    中国舞台艺术如何走得更远

    邱明瑜 李蕾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5日   14 版)
    京剧《赤壁》在布拉格演出时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话剧《王府井》在台北地区演出时的剧照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也带动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使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顺。但在中国艺术家们集体亮相国际舞台和港澳台等地的同时,人们也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舞台艺术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

     

    中国元素频现世界舞台

     

        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赴台湾地区开展巡演之旅,从台北到高雄,虽有台风“天兔”前来“搅局”,也挡不住《王府井》的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不仅普通观众反应热烈,更有诸多台湾知名艺术家与文人学者前来观看。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评价道:“大部分台湾地区观众对王府井并不了解,只知道是繁华的商业街。但在话剧《王府井》中,我们看到了这条长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迁,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台湾剧场演出,演员通常带麦克风,而北京来的演员仅凭借人声传达,很显功力!”近年来,无论是借由国家政府的力量对外演出以开展文化交流,还是搭各种国际艺术节的便车登台展示,抑或是通过剧院与剧院间的战略合作,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的步伐如飞,越来越多的艺术团体亮相海外和港澳台地区舞台,形式囊括戏剧、舞蹈、音乐等各大艺术门类,观众群也愈加广泛,遍及世界各地。

     

        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副部长关渤认为:“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显得愈发理性,除了政府层面的交流,商演也越来越多,艺术机构和演出经营机构越来越知道应该怎么做,技术上的交流和艺术上的经营运作越来越成熟,‘走出去’的产品和运作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据我所知,一些剧目在境外巡演能达到半年的时间,经济回报非常高。而国家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这种政策扶持也降低了艺术创作上的成本和风险,舞台艺术界通过整合自身资源、交流合作实现了文化艺术的对外推广互动。”

     

    不能只为海外镀层金

     

        中国舞台艺术积极走出去值得鼓励,但深究现状,并不能全盘乐观。国外对中国舞台艺术的认知大多还局限于京剧、杂技、功夫等多为技巧性展示的艺术形式中,对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则了解不深。多数演出只在华人华侨圈有市场,且赠票不少。走出去也只能算沾了些外国的尘土,与真正的交流和接纳尚存在一定距离。前不久,媒体又爆出,今年已有一百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当地媒体也不关注。只要肯砸钱,享誉全球的世界艺术殿堂就能变成中国演员的“镀金厅”,让人看到了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背后令人担忧的一幕。

     

        “不仅如此,2010年以前,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三大国际戏剧节,德国柏林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中国都没有参加过,直到2011年才受邀组团参与阿维尼翁戏剧节。但也只能参加外围单元,仍然没有进入角逐艺术实力的单元。”剧评人徐健认为,很多艺术院团只是依靠政府层面的交流或者搭国际艺术节的便车,在国外匆匆巡演一圈便回来,给当地观众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而有些以前曾凭借经典剧目“走出去”的艺术团体,大都“吃老本”,缺乏创新的活力。如此一来,当几十年过去,国外文化机构再次邀请他们赴外交流演出,发现我们推出的还是那些老剧时,自然就缺乏了交流的兴趣。“目前,我们的舞台艺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走进任何国外的主流剧院,但这显然不是走出去的全部。同时,走出去数量上的迅速提升也不意味着我们的舞台艺术在创作观念、文化理念、表达方式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距离真正实现艺术口碑和市场效益的双赢,中国的舞台艺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和市场化的起步都比较晚。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我们的作品要让外国观众了解和认可并没有那么容易。”关渤坦言,就国家大剧院而言, “走出去”作品中歌剧相对较多,由于歌剧制作团队庞大,成本上不管是自身还是接待方承担起来都会有一定压力。行业内能使海外巡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团体和机构也不多,很多得不到盈利甚至还在亏本。

     

    打造中国风格的精品力作

     

        如何继续推动中国舞台艺术真正走出去?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真正有成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理念?关渤强调,国内观众不喜欢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可见能够走出去的必须是中国舞台艺术中的精品。然而,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艺术创作机制、经营理念、技术和效率等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对于我们能否持续、常态化地保持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和能力都非常关键。

     

        徐健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首先要提高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作品不仅要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精神和美学积淀,也要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前瞻性的艺术视角。“不能把传播中国文化和民族情感狭隘化,也不能把走出去简单等同于中国符号、中国形象的视觉叠加。我们要关注故事传播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背后体现的美学观念、美学体系。故事、人物的硬件同剧场观念、舞台形式的软件两者缺一不可。”他认为,除了演出领域的交流,剧本的译介和中外舞台艺术理论层面的互动,也应该成为中国舞台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作品,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在这方面,国家大剧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关渤举例介绍道,大剧院外出巡演都是依照国际惯例,采用商业运作的模式,即由邀请方、赞助机构等担负成本,卖票而不赠票,由票房获得盈利。通过对当地平面、电视到新媒体的立体宣传,让人们对我们的文化产品产生购买兴趣,并从细节着手,加深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去年夏天大剧院自制京剧《赤壁》到欧洲巡演为例,为了便于当地观众理解,我们特地邀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3国的语言专家甚至是资深汉学家对全剧字幕进行精辟的翻译。演出前还特邀当地艺术家为观众做向导,传授了看京剧的窍门——不同于听音乐会,看京剧兴致所至可以随时鼓掌,甚至还教他们如何叫好,使观众真正实现了“零障碍”欣赏。“与那种赠票请人看的做法相比,商业运作吸引来的观众对作品观赏的文化角度是不一样的,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商业运作上,让国外的观众尽量通过买票来观看我们的节目,形成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艺术得到观众的真正认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