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是羌历新年第一天。居住在各地的羌族同胞以各种形式庆祝羌族这个最重要的节日。辞旧迎新,人们自然少不了一份怀念、一份感慨、一份祝愿。
然而回顾2013,对于足湾村的群众来说却是艰难的一年!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西南部的草坡乡足湾村是一个以藏、羌少数民族为主的小村庄,其中羌族同胞占一半以上。今年7月上旬,汶川县境内连续遭受强降雨侵袭,全县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受灾,并引发草坡乡“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而足湾村就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
更加不幸的是,7月22日,足湾村刘家河坝再次突发大面积持续山体滑坡,总方量达75万方,造成群众1人重伤,28户农户房屋、约100亩耕地被掩埋,紧急撤离转移群众22户98人。
灾情危急!转移群众刻不容缓
灾害发生后,草坡乡全乡的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成为“孤岛”。一段被当地群众称为“天梯”的坡度70度、1600多级的石梯成了当时通往草坡乡的唯一通道。
经过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的积极动员,足湾村的受灾群众在短时间内被安全转移至附近的绵虒镇临时安置点,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然而,足湾村原党支部书记尹全福、樟排村党支部书记杨兴念、樟排村民兵刘元兵为了继续搜寻滞留群众,不幸突遇山体滑坡,全部遇难。
在绵虒镇安置点,足湾村村民被安排暂住在一所小学,政府部门及时送来了御寒棉被、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品,并给大家分配了“伙食团”,确保群众在安置点里的生活健康、安全、稳定。
然而,住在临时安置点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绵虒镇小学9月份即将开学,乡里不得不另寻安置点。最终,在8月末,足湾村村民又陆续被安置到漩口镇水田坪村。安顿在这里,足湾村的村民们总算有了一个能够稍微缓缓气的落脚地。
两个多月过去了,乡亲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草坡乡政府向村民们承诺,争取今年冬天给大家装上暖气,这解决了乡亲们冬天御寒的后顾之忧,让村民的心更暖了。
“今年的羌历年我们过得很幸福”
11月2日晚,在水田坪村的临时安置点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群众文艺演出让饱受自然灾害的足湾村村民暂时忘却了苦难,从他们质朴的笑脸上可以看出,这一天他们过得很开心、很幸福。
“家人没出事,但由于撤离得太紧急,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全没了,6头猪也都被埋在泥石流里了。”足湾村原村主任曾明福说。在7月22日的灾害中,他家损失了几十万元。“灾害发生后,党和政府处置得很及时,我们村伤亡不大,来到水田坪安置点,村民们几乎都没什么东西,政府给村民们免费发放各种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品,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现在,像曾明福一样,很多村民失去了土地这一主要经济来源,但年轻人已经陆续出门打工补贴家用,孩子们也都被安排在附近的地方读书。
今年羌历年,足湾村的羌族群众虽然没有杀成年猪,但大家并没缺少肉吃。原来,水田坪的藏羌群众把自家的肉拿来分给他们,把他们当成亲人,这让足湾村村民们心里颇感温暖。另外,汶川县和草坡乡的领导也都主动前来和村民们共度羌历新年,干部们跟大家一起烤全羊、拉家常、看演出,同吃坝坝宴,挨桌给乡亲们敬酒,鼓励他们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
谈到今年过年的感受,曾明福动情地说:“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过年的心情,那就是——高兴。这种高兴跟以往不一样,原来在足湾村的时候都没这么热闹、喜庆,这应该是大家的幸福,一种说不上来的幸福……”
回顾昨天,这些“幸福”是用一次次灾难的磨砺、数名基层干部的鲜血、足湾村村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藏羌汉各族同胞的和睦团结换来的,来的真不容易!
村民的新家有了好着落
短短5年的时间,汶川就连续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3”罗圈湾特大山洪泥石流和今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让政府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居点选址的科学性极其重要,选址正确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今后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草坡乡属于纯农山地乡,居住结构极度分散,灾害前,各村、各组居民点非常分散,这也给集中安置带来较大困难。省领导在视察草坡乡灾情时也强调“要科学评估受灾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见,分类研究不同区域的恢复重建办法,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曾明福今年64岁,干了38年的足湾村村主任。2010年才退休的他虽然已经不是村干部了,但为民服务的心一直都在。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工作”。
曾明福告诉记者,县里和乡里已经为足湾村另选了一个新地址——水磨乡郭家坝。那里地质结构稳定,环境优美,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然而,由于一些老年人有浓厚的故土情节,在搬迁郭家坝问题上有抵触情绪。曾明福就现身说法,劝告大家为了后代的平安,必须重新选择新家!
最终,村民们听了他的劝。现在,县政府已经开始积极建设足湾村新的永久定居点,预计在2014年年底可以完工。也许下一个羌历新年,足湾村的村民们就可以在美丽的新房里过了!(本报汶川11月3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