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深度解读

    自由的灵魂 青春的行者

    ——纪念帕勃罗·毕加索

    作者:李伟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1日 12版)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陈列厅内,我们会看到一幅作品,画面上有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乍一看,构图富有形式意味,但接下来你会感觉有些奇怪:整个画面似乎是一些几何形体的堆积。五个裸女面无表情,她们各自的身体和五官被分割重组:画面中央的两个女子,脸部成正面,但却有一个侧面的鼻子;最左面女子,侧面的头上长了正面的眼睛。艺术家把我们在不同视角才能看到的物象同时放在了一个平面上。并且,艺术家摒弃了传统写实的手法,五个女子既没被按照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里的人体解剖法则描绘,也没透视感。画面上基本都是几何式的造型,仅用平面化的线条分割了画面,作品表现出的似乎是艺术家创造的三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

        这就是著名的《亚威农少女》,布面油彩,243cm×234cm,1907年由毕加索创作。这幅画,被认为是第一幅立体主义绘画。当然,“立体主义”这个概念并不是毕加索命名或创作前预设的,而是在他创作《亚威农少女》的次年,即1908年,因为他的好友布拉克的画展被评论家调侃用到“一切都变成了立方体”这个词时才应运出现的。

        《亚威农少女》在20世纪初颠覆了之前几个世纪的绘画传统,成为西方20世纪艺术的一次重要革命,并引发了一个新的派别——“立体主义”(Cubism)的诞生,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雕塑、建筑、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同时也成为毕加索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

        那《亚威农少女》的创作者毕加索,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天才呢?

        搜索“毕加索”,一些美术史上的关键词会与他一起跳出来——立体派、西方现代派、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具象、抽象、表现主义、现实主义……这些词汇会让你觉得眼花缭乱,似乎“变化”才是真正的主题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关于毕加索的个人简历:

        帕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长居法国。自幼有艺术天赋,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指导接受绘画训练,并曾在巴塞罗纳美术学院、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受过比较严格的训练。是立体画派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存世约两万多幅,包括油画、素描、雕塑、陶瓷、版画等类别。作品风格千变万化,具有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等。

        可见,毕加索是一位接受过较严格的学院教育、具有坚实造型能力的画家,那他是如何创新,颠覆传统,创作了《亚威农少女》,从而造就20世纪艺术史转折的?

        《亚威农少女》描绘的实际是妓院里等客的五个妓女。深入研究毕加索时你会发现,他为创作此作品画过很多习作,也有很多不同于成品的草图。最初草图是较具象的,并有毕加索预设的创作主题——最左侧是一个捧着象征死亡的头盖骨的男子,左侧两女子和右侧三女子中间坐着一个饮酒的男子。画家本想借此作讽刺人类放纵的肉欲,并题名为“罪恶的报应”。但最终,毕加索摒弃了叙事的情节,让那些象征性和说明性的主题消失在画面外,人物五官也变成了符号,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将对象几何形体化上,专注于对造型的追求。他说:“我画我想,而非我所见。”这幅作品,毕加索受到塞尚在自然物体中寻找几何形体的观念影响而创作。

        塞尚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是“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和“几何构成方式”。早在布鲁奈莱斯契和马萨丘的时代,艺术家用来统摄物象空间关系的法则就是焦点透视。但从塞尚开始,提出多点透视,开创了一种多面的方式,毕加索得益于此,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也可以说,这幅作品是由西方艺术的自律或艺术自身内部演化自然而来的。

        《亚威农少女》之后,毕加索开始深入探索立体主义表现的可能性。他和好友布拉克将立体主义推向了高潮,尽管当时毕加索和布拉克并未留下成系统的理论文章。

        1909年至1914年间,立体主义由初期相继进入了后来评论家为其定义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先尝试将描绘对象分解,把多个从不同角度才能看到的侧面放到一个面上,后将变形手法推向极致,色彩丰富,并利用材料如沙子、玻璃、报纸等来拼贴画面,丰富了画面的肌理。传统绘画中模拟自然的方式在此彻底消失了。

        毕加索和其他立体主义者从塞尚的理论出发,对形做了解放,把绘画从我们熟悉的物象中解除出来,只保留下构造性的元素,绘画由此进入脱离客观世界的全新领域。并且他们开始称画作为“绘画客体”,也就是对立于他们摒弃的纯自然物。故立体主义也被称为早期的抽象艺术。

        所谓抽象绘画(Abstract Painting),是泛指20世纪尝试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包含多种流派,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成的。其共同性在于打破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型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它表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毕加索打开的这个绘画新领域,后来的20世纪画家几乎无人能避开。

        当人们正聚焦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艺术进程时,这位艺术家却突然改变了风格,转向了写实,继续他一生变幻莫测的艺术探索。1937年,被法西斯的暴行激怒的毕加索创作了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城的恐怖轰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等各个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也是他各个时期艺术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毕加索曾说自己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破坏者,他永远舍得摧毁自己的创造重新再来。在后来的艺术历程里,尽管牛、马、裸女题材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但他却经常变换或交叉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以及创作类别,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评论家和研究者对他的多变常不知所措,因为跟不上他的步伐。后来他们将毕加索的艺术历程划分为多个时期,诸如“蓝色时期”、“玫瑰时期”、“非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或者“蜕变时期”、“田园时期”等。

        对毕加索的评价,很多评论家和美术史家称其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这里所谓的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泛指西方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诸多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由此,毕加索对20世纪以来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超脱于陈规和固有模式,在他为之创造一生的艺术世界里,他所描绘的永远都是他第一次看到时新奇的样子。(李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