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成都答卷”

    黄新初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7日   02 版)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饱含历史深思,满怀为民真情,既是共产党人精神补钙的营养剂,也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方法论。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这是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成都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并全面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坚持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正在形成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主线、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群众工作“闭合系统”,努力以实践交出“三个谁”的“成都答卷”。

     

    第一,紧扣“为了谁”,坚持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为了谁”,是反映党的执政宗旨的价值观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奋斗的目标方向。为谁立命、为谁执政,是任何一个政党必须首先回答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一次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查摆问题时发现,有少数党员干部逐渐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问题、干工作不再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心掺杂着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的狭隘私念,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走向人民的反面。这实际上是在“为了谁”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对此,我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取向。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怀着对群众的亲近之心,视群众为亲人,坚持问需于民,把身段放低一点、腿脚练勤一点,多到基层把那些带着原汁原味、带着现场温度、带着鲜明情绪的群众诉求采集回来,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注重从群众的呼声甚至是抱怨中寻找决策线索和工作重点,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都市一年多来实施的北部城区改造、环城生态区建设、社区免费公交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决策线索就来自于网络,决策源头就来自于群众,是“问需于民”的自觉实践。

     

    第二,紧扣“依靠谁”,坚持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进一步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

     

        “依靠谁”,是反映党的执政方式的方法论问题。弄清“依靠谁”,才能获得工作的力量源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回顾历史,我们的革命胜利是人民的小推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人民的汗水铸起来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闯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才是我们事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依靠。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查摆问题时发现,有少数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比较淡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深入基层、接触群众的时间少了、频率低了、距离远了、感情淡了,最终自废武功、自毁长城,失去了工作的依靠和动力。这实际上是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对此,我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怀着对群众的谦虚之心,视群众为老师,坚持问计于民,善于从群众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努力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中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成都市无论是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还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升位和城市建设转型升级,都始终坚持一个根本方法,那就是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民主恳谈、基层调研、政民互动、网络问政等“问计于民”的载体,最大程度地获得最广泛的民意认同、情感共鸣和工作支持。

     

    第三,紧扣“我是谁”,坚持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进一步强化人民公仆的人生观

     

        “我是谁”,是反映党的执政立场的人生观问题。弄清“我是谁”,才能摆正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追根溯源是要解决好“我是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将其比之为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强调的都是群众的主人地位和党员干部的公仆身份。毛泽东同志也曾鲜明指出:“人民群众是主人,干部是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来自于人民,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格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个人成长都是党培养的,应当对党和人民深怀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党和人民负责,受党和人民监督。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查摆问题时发现,有少数党员干部权力观扭曲,官威重、架子大,热衷于当官做老爷,甚至在群众面前耍特权、摆威风,凌架于群众之上。这实际上是在“我是谁”的问题上发生了错位。对此,我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人民公仆的人生观,努力找准做人做事的参照坐标,把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怀着对群众的敬畏之心,视群众为裁判,坚持问效于民,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坚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近年来,成都市通过信息公开、第三方测评、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等多种“问效于民”的手段,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项目、党风廉政及政务环境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和政绩考核的标尺,倒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摆正公仆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世界观的改造永远没有完成时,群众观的树立永远都是进行时。我们将把全面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成都市党员干部队伍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抓手,在工作中更加突出群众作为亲人、作为老师、作为裁判的摆位,切实抓好问需、问计、问效于民的环节,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市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之中。

     

        (作者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