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在太空开讲,吸引的不只是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和世界的关注,其引领和激发的还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自觉及筑梦自信。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在“神十”出征前的媒体见面会上,航天员王亚平邀请大家“太空课堂见”。
当“太空课”的铃声响起,一扇窗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中小学生徐徐打开。正如第一位太空授课者、前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芭芭拉·摩根所言,“学生们热切盼望着这次太空授课,正如我一样”,“希望这一课程能够通过互联网全程播放,好让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一堂“太空课”,就是一扇开启科学奥妙的窗。以往需要借助想象来理解的教科书上的公理和定律,在王亚平的演示下,其对物质世界的冥冥作用直观和真切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堂生动的“太空课”,会在无数幼小的心灵里播撒和催萌科学探索的种子。茫茫宇宙,万千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令人期待的惊喜。“天宫”里那颗平凡又神奇的水滴,以其珠圆玉润的形态和灵动美妙的变化,令多少眼睛与心灵为之聚焦和着迷。种子通常是微小的,种子的力量及未来却是伟大和灿烂的,尤其是兴趣的、梦想的和科学的种子。登上月球的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有一次曾对母亲说“我要到月亮上去”,若干年后,这颗当初看来未免幼稚的梦想种子以“一个人的一小步”,成就了“人类的一大步”。
“太空课”的铃声响起,相信这一刻,为之聚精会神的不止孩子们。奔月的嫦娥,敦煌的“飞天”,万户的“火箭椅”,寄托着古人的美好向往,也激发着后来者的探索勇气。在祖母怀里卧看“牵牛织女”,托着腮聆听说书人演绎“大闹天宫”,或许翱翔的梦想、“飞天”的种子就是在那一刻扎根于国人的心里了吧。
与茫茫太空一样永无止境的,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矢志不渝、艰辛跋涉、动人心魄的科学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奋起直追的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来,不惟“神舟”,还有“天宫”“嫦娥”,还有“东风”“长征”,还有“天河”“蛟龙”,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牺牲、探索创新、接力奋斗,才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强国梦”“复兴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一个只盯着脚下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同样,不能奢望一个没有梦想、不敢做梦、懒于筑梦的民族赢得明天。一堂课在太空开讲,吸引的不只是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和世界的关注,其引领和激发的还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自觉及筑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