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涵外延与总体部署”的主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介绍了创新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外延,谈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建设目标。
“要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创新成为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国家,表现在国家创新能力强、创新发展水平高两方面。”穆荣平说,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穆荣平看来,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状态,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创新发展之路则是一个“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创新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由于创新规模的快速扩大,投入的增加,创新能力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大的提升。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历史经验。
从微观上讲,创新是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和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回报的活动。经济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主要有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
“现在搞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一些基本的问题并不清楚。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里面的创新是什么意思?”穆荣平说,很多概念是模糊的,这就导致在政策层面出现很多让人费解的东西。
穆荣平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的社会过程,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创造,涉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方法创新及其商业化应用与社会推广活动。这个定义对于制定科技和创新政策非常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穆荣平的话题从创新的定义转向具体问题,“无论是强调新知识创造、商业化,还是强调商业模式、管理和制度改革,都忽略了创新的增值循环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
针对产学研这一老大难问题,穆荣平认为其实就是利益问题,价值导向削弱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每一个人都想从知识当中获取回报。
“仅仅谈科学技术改革都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穆荣平坦言,让科技工作者安心工作并能享受生活,“很多相关的政策都很难在科技这样一个体制里面得到解决,政策研究制定上实际上需要扩展创新内涵的外延。”这意味着,应将科学探索、技术开发、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推广应用等活动,作为一个价值创造、转换并实现增值循环的创新系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各个子系统的效率、效益,从各类活动特征的角度研究子系统之间的效率。
现实情况是,中国高技术产业附加值低,主要因素是缺乏研究开发投入。复杂性高端产品如波音787飞机制造,中国的制造度参与还是很有限或者根本参与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穆荣平表示,从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角度上来说,创新方向选择、创新资源投入(特别是人才队伍)、创新条件平台和创新制度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环境等,都是决定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