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6月15日电(记者庄建)从自然与人文两个不同方向孜孜以求进行国学研究的学者,今天首次在此间同一个讲堂,举行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
百余年来,谈到国学,人们想到的常常是文学、史学、伦理道德、艺术、政治、经济等人文学科,而国学中同样重要、同样辉煌的自然、科学部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进入当今国学研究者的视野。而实际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自然观、技术观、科学观。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及还原论科学体系的强势传播,自然国学被迅速地边缘化,时至今日仅剩中医。近些年来,虽然国学研究由冷转热,但由于其自然、科学部分研究的被忽视,致使国学研究缺乏完整性,存在严重的缺失。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梳理,国学中自然科学思想光辉的魅力,被人们感悟认知。梳理研究中的大量实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等,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现代科技创新,推动21世纪中华整体论科学体系的崛起,推动人与自然良性发展等方面,都可以为现实提供重要的启迪与借鉴。
会上,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楼宇烈在其题为《中国哲学中的科学观》的讲演中指出:近代以来,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把现代与传统割裂,以现代的分科学问做标准,去衡量、评判传统的综合学问,其结果导致了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第二个误区是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割裂开来,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去衡量、评判东方文化,其结果是否认东方文化的存在、贬低它的价值。楼宇烈认为,当前出现的两个趋势应当引起注意:其一是向传统回归,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向自然回归。其二是从东方智慧中汲取营养,内观地、直觉地认识始终在变化之中的世界。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在发言中指出,自然国学概念的提出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点醒了国学研究中重人文轻自然的偏向。经过近20年的努力,自然国学学派已初步形成,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国学中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而是一种科学文明,内容远丰富于前者。其在自然观、宇宙观等方面与人文国学有所交叉,从这一层面上看,自然国学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厘定,使之臻于完善。
研讨会上通过了《振兴自然国学呼吁书》,专家们认为对自然国学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列入国学教育体系之中予以弘扬、传播,政府应对研究成果的出版给予扶持。
研讨会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大众报业集团、中华自然国学学会筹备委员会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