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全国聘礼地图”在微博上走红,该图以地图的形式标注了各个省市区的结婚聘礼金额。此图一出,不少网友直呼“娶不起”。对此,有专家表示,聘礼较高,面子问题可能是主要原因,也与当前社会不少人的金钱至上观念有关,但聘礼并不能奠定婚姻幸福的基础。
从古至今,聘礼都在婚姻进入一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聘礼具有实用价值功能,电器、被子、柜子等物件在婚后日常生活中都能用得上。其次,聘礼具有社会交换功能,女方家庭通过接受男方家庭的聘礼获得经济上和情感上的补偿,男方家庭则将女子娶进家门。此外,聘礼还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功能,表达了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和对美好婚姻的祝愿。
聘礼原本是婚姻的纽带,却由于物质异化和观念偏差,进入一个“娶不起”的怪圈之中——轻视情感表达,注重利益博弈。在许多女方家长看来,聘礼既关乎女儿的“身价”,也关系一个家庭的“脸面”。聘礼嬗变为一种工具,一方面用来“牟利”,将聘礼视为一种赚钱的手段;另一方面用来“搏名”,聘礼成为一个炫耀的资本,成为一个攀比的舞台。
正如知名女性学者、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商品化社会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聘礼不仅是一个展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平台,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隐伏着两个家庭激烈的利益博弈和心理拉锯战。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谈恋爱就像餐前小菜,谈到结婚才是对爱情最现实的历练。婚姻既是法律上的契约关系的缔结,也是一次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在经济学成本——效用逻辑的驱动下,婚姻成为一门最难谈的“生意”;如果男女双方都只想赢,爱情里那点难得的浪漫,就会被这些繁琐而乏味的算计消耗殆尽。
聘礼关乎财富却终究是个情感问题,如果一味钻进“钱眼”,必然会导致情感链条的断裂乃至脱节。当人们习惯用聘礼来衡量一段婚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标准的时候,男青年“娶不起”的那种艰辛与无力感,无疑击中了人们的爱与痛,也引发了叩问和反思。
婚姻修成正果的关键,在于男女双方在情感基础上良性互动,而不是依靠金钱保障和外在压力。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设置过高的婚姻“门槛”,如果收取过高的聘礼,往往会加重青年人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只有摈弃虚荣、浮夸的“脸面”文化和交换逻辑,婚姻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