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丝毫没有再现现实中真实的玛丽莲·梦露。影片没有讲述当时的历史和环境,也没有表现玛丽莲·梦露曾患有抑郁症。
玛丽莲·梦露的人生带着些许苦涩。她的成名只是人生一瞬,迷人,透着别人不可比拟的性感,如一颗性感炸弹。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起玛丽莲·梦露。但在这部电影中,不管女演员有多努力,却都无法再现真实的玛丽莲·梦露.
早年在罗马,我曾有机会认识梦露。真正的梦露很迷人,透着一种性感的神光:她的腿、膝盖,特有的曲线,表面上看去好似纯洁而又无辜,但实际上那是一种由里往外散发的放纵。她从不需要多想,是怎样就怎样,就够了。她所拥有的这如火般的迷人魅力,实际上是在摧毁着一切。
电影中所表现的玛丽莲·梦露毫无生气,或许是为回避与两位肯尼迪纠缠不清的历史以及其他相关事件。
影片所用的名字带有强烈的性感寓意。之后同时,却在拍摄风格上竭力避免写实主义。真实的玛丽莲·梦露拥有女性美丽的外表,并且享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体,毫不掩饰自己的放纵。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特有的道德,英国人也掉进这个陷阱去了。实际上,在美国特有的道德下面,高高擎起的是对上帝父亲和家庭的教育。在玛丽莲·梦露真实的人生中,这点是丝毫都不存在的。因为,说到底,梦露是一个任由所有人对她幻想的性感女人。她其实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都生活在矛盾中,从阿瑟·米勒到其他人。在影片情节中,这个虚假的、僵硬的道德被非常笨拙地安在一位世界影星的身上。这里没有任何道德和标准:这是一个消费市场,目的为吸引人们吝啬的情感和热情,一旦制造了这种诱人的吸引力后,就可以将一种道德植入到观众本身的内心中。这种道德就是主体被迫生活在一种非道德中,他自身知道这是非道德的,妈妈、女朋友和姐姐妹妹也都知道,但却没有人谴责。
那么,现实的玛丽莲也学习、读书,但都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然而她却是电影银幕中展露出来的少有性感女星之一。这里不存在什么艺术价值、美和艺术的标准可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的性欲的消费。她自身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放大。在现实中,梦露是两面的,从童年起就有着精神分裂。她不满足,她想成为第一,不想放弃可为大众所消费的自身拥有的性感。
说了这些,如果我们再重新审视这部影片的话,它就是合理的。它被英国式的僵硬主义很好地过滤了。在这里所表现的梦露,对于一个敏感的、完整的和自然的真正的男性来说,也不会产生任何吸引力。她的形象看似还是那样迷人,但是却不带有冲动,不会像许多认识真实的玛丽莲的人所感到的那样,让人意乱情迷。反之,却让人产生一种后退、僵硬和被卡住的感觉,让人感到这个女人只是人体模型,被利用了这张脸、这双眼睛,她的性感如机器人般僵硬。
如果撇开真实的玛丽莲·梦露,这部电影仅是一部普通的代表英国式电影能力的电影,有着它们惯有的缺点、矛盾,但是从品味和健康有益的社会行为的角度看,还是值得欣赏的。此外,汇聚在由电影构成的大市场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如审查者、艺术家和作家的相互尊重也是值得欣赏的。电影某些方面和价值显示出英国僵硬主义的特点,但也有很多方面让大家喜欢,故事改编尚有节制,没有与梦露充分洋溢、如磁石般引人的性感完全相背离。阿瑟·米勒曾谈到梦露,说她有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女性生命力,似乎可以照亮周围一片广阔的黑暗”。
这部影片非常英式,主要目的是为达到形式上的平衡,或许更诚实地说,这部电影是想表现女性世界有时会存在的矛盾心理,亦或更正确地说,是想表现女性脆弱的一面。或许剧中女演员知道自己无法与一个如此富有大众魅力的偶像相媲美,于是便侧重于演绎一位女性的问题——她的脆弱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而不是演绎梦露。
熊妤译
(本文是教授生前为本报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他的几本著作《影像和无意识》、《本体心理学手册》等已译成中文,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