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二十年,文学研究界一直在提倡“重写文学史”。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现当代作家,文学史很少或根本未提及,但翻阅当年的报刊杂志,你又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名字,与文学史上某某作家关系密切,甚至有传承的关系,因此关注这类“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于充实文学史、传承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很早以前读了沈从文作于1933年7月的《论冯文炳》一文,最后一段提及废名(即冯文炳)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在冯文炳君作风上,具同一趋向的,曾有所写作,年轻作者中,有王坟、李同愈、李明琰、李连萃四君,惟王坟有一集子,在真美善书店印行,其他三人虽未甚知名,将来成就似较前者为优。”并在前文中又承认时下评论,自己与废名的作品最有相似性,还在此前的《〈夫妇〉题记》中承认“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这说明,废名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不但影响了稍后的沈从文,还影响了更年轻一代的小说家。这里沈从文还将他们四人的名字罗列了出来,而他们几乎没有一人为我们所熟知。经过多方搜查,方知王坟即后来以翻译名世的朱雯,李同愈为青岛籍的作家,李连萃则为抗战期间大名鼎鼎的东北作家群之中的李辉英,而李明琰始终不知是何人。这四人,除了李辉英写进了一些文学史著作之外,其他的皆淹没不闻,或稍稍被提及,但考诸其后的文学活动,朱雯、李同愈等皆非常活跃,与现当代文人学者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朱雯(1911——1994)字皇闻,笔名王坟等,原江苏省松江县人(今属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攻创作,著有《现代作家》(1929)《旋涡中的人物》(1931)《动乱一年》(1933)《逾越节》(1939)《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940)等短篇小说集或长篇小说;四十年代转入翻译,主要译作有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还有《凯旋门》《流亡曲》《生死存亡的年代》《彼得大帝》《三个伙伴》《里斯本之夜》等。近年出版有《往事如烟》(1999年,与罗洪合著)。
1928年,朱雯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喜读废名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等。当时废名别具一格的文风不仅在北大校园及北方文艺界备受赞誉,即便在江浙上海一带也产生了影响。1929年,上海的《开明》《真善美》发表拙亭、毛一波的两篇文章《关于废名〈桃园〉之批评》《〈竹林的故事〉和〈桃园〉》对废名不凡的文学趣味、审美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这是周作人之外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废名的研究文章。毛一波(1901—1996)当时非常喜欢废名的小说,并于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少女之梦》,引起朱雯的注意,也撰文予以评论,毛一波将其引为文学上的知己。很快,毛一波又介绍朱雯结识巴金等知名作家。当时的朱雯沉浸在诗意小说的氛围里,禁不住给沈从文(很可能也给了废名)写起信来。半个多世纪后朱雯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深情地说:“给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我国的鲁迅、沈从文、废名……我最初学写的几篇小说,实际上都是对他(还有废名)的作品的拙劣的模仿。”
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精读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的乡土小说,朱雯的文学道路发展很快。在现实中,引导朱雯文学道路的师友除上面提到的毛一波之外,更重要的是曾朴、曾虚白父子及他的老师苏雪林。在东吴大学的课堂上,朱雯喜听苏雪林的“宋词研究”课,并在《东吴年刊》上发表词作,课外却向苏雪林请教新文艺创作。假期朱雯从苏州路过上海回松江老家,总是往曾朴、曾虚白父子的真善美书店看望他们,平时也在书信中交流文艺。
1929年秋,朱雯与陶亢德、邵宗汉成立了白华文艺研究社,并于当年11月11日创刊了《白华》旬刊,得到当时许多知名作家的支持,如朱自清、苏雪林、曾虚白、郑伯奇、赵景深、毛一波、汪锡鹏、崔万秋、严良才等。这个旬刊无稿费,总共出了八期,1930年1月21日终刊。曾虚白评价它打破了苏州冷寂的新文学文坛。其实,它的更大意义是突破了鸳鸯蝴蝶派占据苏州文坛的藩篱,给苏州陈腐的文气带来新文学的空气。
《白华》的创刊,极大地提升了朱雯的知名度,使他与文坛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交往,如结识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即是一例。更重要的是《白华》成为他与罗洪结交的一个引子。1930年1月,罗洪在松江工作,在一家杂志上看到《白华》的征稿启示,便将随笔《在无聊的时候》寄过去,此时《白华》已因经费问题难以为继,所以朱雯收到稿子后转到《真善美》,将《白华》可能不再出刊的消息告诉她。不久朱雯回松江过年,与罗洪在醉白池相会,并送一本《现代作家》给她。于是,二人更加联系密切,经常通信。1930年5月《真善美》发表了《在无聊的时候》,成为罗洪的处女作,不久又发表罗洪的第一篇小说《不等边》。朱雯与罗洪在文艺道路上相互扶持,成为亲密恋人,短短一年多情书竟达109封,于1931年结集为《从文学到恋爱》(有版本名《恋人书简》)出版,与当时庐隐、李唯建的《云鸥情书集》相映成趣。
1932年春,朱雯、罗洪结婚,前来祝贺的文艺界朋友有巴金、赵景深、陶亢德、施蛰存、穆时英,沈从文刚好赴往青岛,只能发来贺信。这期间,朱雯还为洪深主编的《每日电影》写了几篇影评。不久,朱雯大学毕业,在老家松江高中教国文。1932—1937年,是朱雯在文艺界最为活跃的几年,他开始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在文坛上活动,编纂了多种书籍,如1934年的《中国短篇小说年选》等。
抗战初期,朱雯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逾越节》《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及散文集《百花洲畔》,从此基本封笔,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翻译中。可以说,作为文学家的朱雯,是以1940年为终结时间的。但是,朱雯作为继废名、沈从文之后的一名乡土田园小说家的地位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作为废名、沈从文的早期传人,相比四十年代成名的汪曾祺,他应算是大师兄。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也应写下“朱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