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热点图书访谈

    对话都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9日   13 版)
    《大崩溃》 都梁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都梁一直都很神秘。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专访,不拍照,不透露真实姓名,就算是现身新书《大崩溃》的研讨会,他也带着压低了帽檐的鸭舌帽现身。

     

        “如实客观地写作是我的信条,不妖魔化,也不讽刺。事物是怎样的,就根据自己了解的历史去写。”谈及新书的创作宗旨,都梁如是说。

     

        《大崩溃》是继《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和《荣宝斋》后,都梁历时三年的心血之作,讲述了日本战败前一年,即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上,国军一溃千里的豫湘桂战役。而豫湘桂之战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是什么使得即将胜利的中国军队一败涂地?这场大崩溃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日前,记者采访都梁,听他讲述这场几乎令他崩溃的“大崩溃”。

     

    《大崩溃》的故事从何而来?

     

        都梁:我关注这段历史已经很多年了。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正面战场上中日双方进行了22次大会战,但中国军队没有哪一次会战像豫湘桂战役这样败得如此之惨,我试图找找原因。

     

        1944年12月2日,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独山县城,这个日子值得注意,因为它离日本无条件投降还有8个月零14天。那时中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七年,太平洋战争也进行了三年,日本帝国的工业和军事潜力被大大削弱,已成强弩之末,一年多以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感到奇怪,因为按常理推断,1944年的中国军队应该比1937年战争爆发时要强大得多,英美等国家的参战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日本的陆海军已在太平洋各地区遭到重创,美国《租借法案》的大批军火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联合空军也夺取了部分制空权。

     

        既然如此,中国军队为什么在即将胜利的日子却被打得一败涂地,差点连陪都重庆都丢了?在《大崩溃》这部小说里,我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用文学描述进行了某种表达。当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分析其中的教训,可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都梁:大崩溃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当时国家实力的贫弱,政府人员行政效率低下,武器装备的落后,部分高级将领指挥平庸,决策层面连连出现失误,蒋介石和史迪威由于国家主权与个人性格原因产生重大矛盾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解决好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大部分民众也缺乏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常年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使民众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政府部门除了收税,对人民提供的帮助是很少的。这就使得民众在最需要国家帮助时,感受不到国家的存在。而国家遭到外敌侵略时,政府又要求民众担负起对国家的义务,拿起武器去流血牺牲。这不可能让广大民众自觉自愿地参与。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应该形成这样一种理念:人人为国家,国家为人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和这种理念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关键问题在于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能否有效合作。

     

    小说选择了怎样的视角?

     

        都梁:在这部小说里,我力图向读者展现几个方面: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七七事变”时,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已久地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一些影视剧里,国军军官通常穿着笔挺的美式军服,皮靴锃亮,喜欢泡酒吧、喝咖啡、吃西餐,像远征军、中央军那样的精锐部队,其武器装备也是武装到牙齿。

     

        然而据我查证,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除驻印军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各省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国民政府不是不想发,而是实在太穷,发不起。我从史料中发现,1944年10月龙陵会战时,为了向盟军显示中国形象,才给中国最精锐的第5军特别配发了胶鞋。

     

        不仅仅是鞋子,抗战时期国军的军装也是三年一发。请想一想,一身质量不怎么样的粗布军装,穿在整日摸打滚爬、行军作战的士兵身上,一穿三年,会是什么样?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军队在面对强敌时,处于何等艰苦卓绝的状态。用八个字描述八年抗战里中国军队的真实处境,就是:筚路蓝缕,屡败屡战!

     

        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实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及训练水平都处于极端的劣势,就战争总体而言,中国军队经常处于下风,这点勿庸置疑。

     

    《大崩溃》与以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都梁:以前作品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这类手法比较讨巧,也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有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更容易出彩。

     

        大仲马有句名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在《大崩溃》中,豫湘桂之战就应该是那根钉子,我的故事都挂在钉子上。小说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人物命运必须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这就是以史带人的写法。

     

        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大血战包括三个大型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其中大型城市保卫战就有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等。要把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部小说里,除了使用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外,我还想象不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至少以人带史的写法,是不适合这部小说的。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大崩溃》第一部终于画上句号。为创作这部小说,都梁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由于事先对题材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估计不足,直到创作后期我才发现,那场发生在1944年中国战场上的豫湘桂大战,岂是五十多万字可以表现的。在历时三年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到殚精竭虑,力不从心,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思绪都难以穿越到68年前那场大血战的战场上。”都梁说,小说第一部就已经让他脑力及体力都严重受损,但是他一定会完成第二部。

     

        作家魏风华感叹,《大崩溃》里的人物都有着那个时代的原型。他讲起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位志愿者去广西看望一位健在的国军老兵,并送去了一枚勋章,说他是英雄。老兵很吃惊,说:“英雄?我也算?”志愿者说,为这个民族在抗战中打过日本的,都算。老兵顿时哭得不能自已。

     

        “那个年代的吉光片羽不应该被岁月的流沙所埋没,当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让那段历史光彩重生的时候,都梁所写的也就不仅仅是小说了。”他这样评价道。(本报记者 李 苑)

     

        (都梁,江苏盱眙人,上世纪50年代出生,当过军人,后下海经商。2000年1月,都梁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亮剑》,随即成为畅销书;此后连续创作了《血色浪漫》《狼烟北平》《荣宝斋》等作品,均被拍摄成电视剧,获得极大关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