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王新燕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7日   07 版)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既共生吸收又冲突斗争,形成多元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而又处在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鉴赏和选择能力,就可能会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偏差,极大地影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

        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是一种自觉基础上的自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外来文化中哪些是中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哪些是西方霸权主义、腐朽思想。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弃糟取精,推陈出新,理清科学与愚昧、传统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有选择地调适,坚持文化鉴别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拒绝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纳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思维开阔,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关键之点就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其所接受的教育。为此,我们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维特征,确立适当的人文素养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力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方式,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更多的弹性考核机制。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使学生既从政治理论的高度,又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高校中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人文素质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质,以身作则,以理服人。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观点和方法,使其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甚至中国文化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迸发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培育凝聚共同价值

        人类对低等动物状态的超越主要展现在人对于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追索与探寻上。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那样,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征,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意义和价值既有民族性、地域性、国别性、阶级性,也有超越各种表象差异后沉淀下来的共同性和普适性,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等正是穿透千年、凌越人群差异、荡涤历史尘埃后始终为人类所魂牵梦萦的共同价值,理应被信奉和恪守。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就内含了为人类的民主、自由、公平、平等、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的内容,是达成这些价值的历史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智慧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同样在今天具有普遍的意义。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科学阐释中国传统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在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人格底线不断被挑战的严峻情况下,也唯有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建和弘扬这些共同价值,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才能弥合诸多矛盾和困惑,造就大学生在共享价值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12067〕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