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由淡到浓,不久就黑下来了。馆里灯火通明,姑娘们刚刚练完球,汗水湿透的衣衫紧紧地贴在身上。白色的排球撒满一地,姑娘们正弯腰捡拾着。‘谁还想加练一会儿?’教练袁伟民冲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姑娘大声问道。‘我加练一会儿!’一位灵巧秀气的姑娘抬起头来,抢先回答。她叫陈招娣,家住西子湖畔,是一位典型的杭州姑娘。”她是浙版语文教材《苦练》里的精神代表,她是老女排五连冠的象征符号,她还是共和国体育界的首位女将军,她的名字激励了数代中国人,她是前中国女排名将陈招娣。
但这一切都随着一条微博永成追忆。
“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还有两天我就26岁了,你又一次骗我,我不恨你,妈妈我依然爱你。”陈招娣的女儿郭晨通过微博让热爱中国女排的人们得知陈招娣病逝的噩耗。随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了一份沉痛的公告: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陈招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1日下午逝世,享年58岁。
从冠军到将军,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
如果说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那么夺冠军就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陈招娣不仅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而且成为中国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一路走来,陈招娣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老女排精神。”
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时,陈招娣穿着7号球衣。后来,她改穿10号。虽然陈招娣不是中国女排一锤定音的“铁榔头”,也不是密不透风的“中国长城”,更不是统领全队的神二传,但作为老女排的主力接应二传,干着“脏活累活”的陈招娣,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当时,主教练袁伟民特别敬佩这个队里的“拼命三郎”,说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在“老女排这个大家庭里的一颗螺丝钉的拼搏精神”。
陈招娣的顽强拼搏在球场上享有盛誉。1979年6月亚洲俱乐部冠军日本日立队访华与中国队在太原展开激战,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对手的大力扣杀击中早就受伤的部位,导致挠骨断裂。两个月后的第四届全运会,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出战单手比赛,自此有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1981年世界杯,陈招娣腰伤复发,最后一场对日本队之前,腰已经疼得直不起来了,但还是坚持上场。前两局拿下来后,中国队的冠军已经到手了,这时她的腰也快要动不了了,眼看着球从自己身边飞过去却无能为力,此时才被换下场休息。当中国队拦死对手最后一个球时,全体队员都在场上欢呼雀跃,而陈招娣却只能在场下躺着,颁奖时是被队友搀扶着上领奖台的。
她当了球员、教练、领队,再到离开排球场,直至2006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她一直这样说:“无论球场战场,还是遇上任何工作难题,也不管凭我的实力能不能赢,我都会一门心思地想上场,这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顽强拼搏、永不服输,是军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是中国女排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陈招娣鲜明个性的写真。
从队员到妈妈,有一种感情血浓于水
在陈招娣80后的女儿郭晨眼中,妈妈不仅是坚韧的运动员,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刚刚生下女儿一个月,陈招娣就带排球队去老区打比赛了。三个月后回来,她给女儿买了一个拨浪鼓,女儿喜欢玩拨浪鼓,但不愿意让她抱。长大成人后,女儿终于能够理解当时妈妈的不忍与无奈,和妈妈成为朋友式的母女。每每谈起女儿,陈招娣总是欣慰地说:“女儿是我的骄傲,她一直很乖很懂事,十分理解我。我们可以称兄道弟,但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由她自己发展。”
当年五连冠的姑娘们相约将来要生女孩,组织一支小女排继承自己的事业。数年过去了,孙晋芳、曹慧英、陈亚琼、张洁云、周晓兰、朱玲、梁艳、陈招娣、周鹿敏和郎平先后生了10位千金,完全能够组织一支小女排。不过,女孩们长大后各有精彩,大多数远离排球。只有陈招娣的女儿郭晨打排球,不过她打的是沙滩排球,2010年,她成为国家级排球裁判。女承母业,这也许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恩。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充满悲伤与哀思的节日里,郭晨只能用文字来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永远。”
作为好友,陈招娣病重住院期间,“铁榔头”郎平经常会去看望。“联赛期间去看她,她刚做完化疗挺难受的,但看见我特高兴,还说起比赛了。”说到这里,郎平几乎哽咽,“其实我当时看她的状态人都脱形了,心里特难过,她一直关注排球、关注我,当时让我特别感动。”
“亲爱的招娣,非常想你,我们来世还做队友!”这是郎平和队友们泪的悲鸣和心声;“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永远!”这是女儿痛彻肺腑的爱与留恋;“如果有来生,期待与你美丽的邂逅,依旧为你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这是师长、同事、朋友、球迷、粉丝们的呼唤和祝福。
伊人已去,精神永存。从此,天堂里有了银色排球弹跳跃动和优雅矫捷的身影……(本报记者 侯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