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1日 星期一

    国学博士论坛

    论《恒先》的万物生成论

    周 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1日   15 版)

        

       周耿,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2011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

     

        博士导师:湖南大学教授张松辉

     

        通讯评委:清华大学教授曹 峰

     

                       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  

        上博简《恒先》是一篇极有价值的道家类地下文献,学者们对《恒先》的万物生成论及其与先秦道家(以下简称“道家”)万物生成论的异同有着不同看法。

     

        曹峰先生认为,气属于道体(引者注:指“恒”、“恒先”)的一个侧面,是万物生成的动力或具体执行者。(《〈恒先〉的气论——一种新的万物生成动力模式》)王中江先生认为,《恒先》的生成论不同于《老子》,“老子说明了从‘道’到‘万物’层层相生的连续‘生成过程’,(《恒先》)看起来是一个‘演变’、‘演化’而依次‘出现’的过程”。(《〈恒先〉的宇宙观及人间观的构造》)而郑万耕先生则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说已经包含了自生自作的思想”,《恒先》“气是自生”的思路与《列子》十分相似。(《楚竹简〈恒先〉简说》)《恒先》的万物生成论究竟如何?其与道家其他诸子的思想究竟有何异同?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为了方便讨论,先引出《恒先》中关于生成论的核心内容:“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往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作为老子后学,《恒先》为了突出其道论的创新性,把“恒”当作“道”的代名词。采取这一代名词的哲学意义在于:一方面突出道的永恒存在性,确立道作为万事万物形上根据及价值根源的权威性。“恒先无有”意为:“恒”先于连有形事物都没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具体说明了“恒”的恒在性;另一方面,“恒”意为“常”,凸显道是一种不为任何外物所改变的、可以为人所遵循把握的常道。《恒先》说:“[举]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遂。庸或得之,庸或失之。”道无处不在,人们行事只有遵循常道才会获得成功。关于道的永恒存在性及根源性,老庄有着明确的论述。老子说,道“象帝之先”;庄子也说,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并且庄子强调:“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道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人们行事的原则。

     

        “恒”的根本性质体现为:“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老子在论及道的性质时也说:“道常无名,朴虽小……”文子说得更为清楚:“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并且,《恒先》强调:“静,大静。”所谓“大静”即“含动之静”(庞朴先生语,见《〈恒先〉试读》),显示出万物生成的动力所在,我们把“含动之静”理解为:“恒”自身不动但规定、推动事物的运动。文子在论述道之“动、静”时说:“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而生有无之总名也。”两家实质上都是对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的阐发。

     

        综上所述,“恒”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原则、方法,与道家之道的内涵是一致的。规律无形而又永恒存在,它支配着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但自身又无任何主观意志与欲望,人们可以通过认识、遵循规律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那么,“恒”作为抽象的规律如何生成万物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气”与“或”的内涵及两者间的关系。

     

        《恒先》说:“或、恒焉生?或者同焉。”(邢文等先生断为:“或、恒焉生?或者,同焉。”)这句话直译为:“或”与“恒”哪里会有产生呢?“或”与“恒”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或”读为“域”,即实在的空间,意即空间与道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据此,“或作”并非指空间的产生,而是指空间的某个区域开始运作、运动。《恒先》说:“有或焉有气。”这里并不是说“或”产生“气”,而是说有了空间也就有了气,空间与气是同时存在、永恒存在的,空间的运作变化实际体现为气的运动变化。

     

        《恒先》说:“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气是自我生成,“恒”不直接产生气。“气是自生”并不是说还有一个没有气的阶段,然后产生了气。恰恰相反,《恒先》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气是生物的最初元素,它不再由另一种更原初的东西产生。一旦气仍为另一种东西所产生,它就失去了化生万物的功能。《文子·九守》说:“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庄子·大宗师》说:“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气的“自生、自作”体现为气由混沌状态“自生、自作”为有清、浊的状态。而《太一生水》则认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上,气也,谓之天。”《太一生水》没有把“天(气)”当作万物生成的最初的元素,“天(气)”是由“太一”与水相互辅助而形成的,而《太一生水》选择“水”作为万物生成的最初元素,更多的考虑是为了给“天道贵柔”的价值观奠定形上基础,就生成论本身来说,《恒先》对“气是自生”的强调,更合乎生成论的辩证法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恒”虚静无为,气永恒存在于空间之中,那么,“恒”与气有何关系,而“恒”又在气生万物过程中有何作用?

     

        《恒先》说:“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需要指出的是,“恒、气之生”并非指“恒”、气自身的“生”,而是指“恒”、气生成万物。在“恒”、气生物过程中,二者并不单独发生作用,而是“恒”、气“相与”也即相互配合生物,在“恒”、气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恒”占主导地位,支配气自我生成,不断转换自身的存在形态,由混沌之气逐渐分出清、浊,进而产生万物。并且,“恒”、气“相与”生物之后,“恒”还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支配着事物从开始到发展再到复归于开始(即死亡)的整个循环过程。据此,我们把“恒先”的万物生成论归纳为“‘恒’、气‘有与’论”。

     

        “‘恒’、气‘有与’论”对《恒先》生成论的解释,揭示出不仅“气是自生”为“人是自为”的政治哲学提供了形上依据,同时还指出“恒”之“朴、静、虚”是“自为”政治哲学更为重要的价值根源,并且为如何治国提供了贯通形上与形上两个层面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恒先》的这一思路仍根源于老子,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自化”的前提是统治者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而无为的形上根据在于“道常无为”。

     

        从整个道家思想史来看,《恒先》的生成论并非全然独特的,而是道家生成论思想史中的一个环节。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认为,万物的生成是在道的支配下,道与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关于赋予万物形体的物质具体是什么,老子并没有明确指出,老子的后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文子说:“气者,生之元也。”文子把“气”当作生物的元素之一。《管子·内业》对于道、气关系说得非常清楚:“气,道乃生。”尹知章解释说:“气得道,能有生。”庄子也说:“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道支配阴阳二气生物。而《太一生水》则“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强调水作为万物的最初本原,“反辅”一词鲜明地指出“物”与道配合才能生物。《恒先》在继承“道支配气生物”这一道家生成论思维模式的同时,强调“气自生、自作”,为其“自为”的政治思想奠定了“气”的形上基础,凸显了自身的特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