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有自己的“希望画院”了!蛇年新春刚过,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村民们奔走相告,“咱何大师说话真算话!”
“何大师”便是何水法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尤以牡丹等花鸟画著称。2月19日,他带着100万元捐款,到平乐村捐建“何水法希望画院”,指导农民画家画牡丹。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走进平乐村了。
三年前初次进村时的震撼,他记忆犹新:“走在村头,眼前是足有两千亩的牡丹种植园;走进屋里,到处是手握画笔忘我创作的淳朴农民。那种美和希望,一下子就把我‘吸’住了。”何水法委员回忆。
在平乐村,农民们种牡丹、画牡丹、销售牡丹画,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让一直关注农村文化发展的何水法委员很是兴奋。他感到,平乐村农民绘画植根于朝夕相处的土地中,洋溢着质朴浓烈的艺术情绪,具有别样的美感。在平乐村的“牡丹花海”里,他看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于是,他把平乐村当成了自己的履职联系点,先后五次来这里指导创作、走访考察。
渐渐地,他摸清了平乐村牡丹画产业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制约发展的问题。
“几百个农民画家,画出来的好像是同一朵牡丹,缺乏个性,灵气不足。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们,农村的艺术教育几乎是空白。”何水法感慨。一个念头产生了:农村教育有“希望小学”,农民艺术教育为什么不能有“希望画院”?建起这样的一批“根据地”,请专业画家来这里讲课,带着农民们写生、创作,让农民画家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该有多好!
说干就干。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第一个“根据地”诞生了。以后每年,何水法都会邀请农民朋友到平乐村写生,把这里变成全国的牡丹花写生基地。
今年两会,他把从平乐村五年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与思考写成提案,建议“推广‘希望画院’模式,破解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瓶颈”,并列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制订合理的政策与规划,鼓励农村基层针对自身文化特点,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农村实际,以政府发起、民间赞助或者民间创建、政策补贴的形式建设“希望画院”、“希望戏院”、“希望文化院”;充分发挥“希望文化院”的教育功能,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开设特色培训与文化教育课程,吸引文化名家参与农民艺术教育,逐步实现文化艺术城乡一体化。
“一所‘希望画院’就是一粒种子。有了种子,就有了希望,就能够星火燎原。我期待着民间传统文艺在广阔田野上焕发生机,让广大农村更加文明、更加美好!”何水法委员说。(本报记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