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被戏称为“三无”人员的中专毕业生,带领着一群最高学历只有高中的一线工人,研发出了堪称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床!正当人们惊诧于这一奇迹的时刻,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却不得不深思这一奇迹背后的一些原因:他身上具有哪些创新素质?他如何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造力?
在了解潘旭华传奇故事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他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还是他团队的思考型态均强烈地预示潘旭华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奇迹。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迸发的“引擎”。梳理潘旭华创新历程中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到,他的身上闪耀着许多可贵的创造者的心理特性:面对障碍时的坚持;富于兴趣、愿意适时适地的成长;敢于尝试、勇于接受新经验;愿意冒合理的风险……
在这些品质中,最为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强烈的内部驱动的动机。它表现在潘旭华心理状态上是强烈的好奇心、酣畅的兴趣甚至于痴迷。
从16岁中专毕业当工人,被同事称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到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床,三十年来潘旭华始终保持了对研发新事物的兴趣与热情,他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创造活动,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甚至到达近乎上瘾的程度。也许就是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入迷和来自探索真理的强大的内部引力构成了潘旭华创造力腾飞的羽翼。
这种内部驱动的动机表现在潘旭华的人格上是毅力和持久的专注力。浏览潘旭华的创新历程可以发现,一路走来,可谓荆棘密布,哪怕在“863”项目立项后仍被地方主要领导批评为借项目行骗、是牛气冲天而手段拙劣的“骗子”!
越是困难,越能凸显出创新者的坚持力!
为了完成“863”项目,毅然变卖和转让工厂并将所得的近五千余万元现金,悉数投入项目研发,这是一种锁定目标后的坚持!
进入“863”项目的研发之后,高档住宅成了摆设,购置名车的计划搁浅,平日玩牌的朋友也一再抱怨“与他们越走越远”,他的回答是:沉醉于物质享受的畅快,就不可能做出异于常人的成绩。这是一种专注中的坚持!
一个从不忘救助企业和故人中最困难人员,几乎被称为“爱心泛滥”的好人,却与家人到了“水火不容”地步,潘旭华的解释是:“当你发现某种情感已严重阻碍事业发展,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当中止的就应果断中止。”这是一种能尽力排除障碍的坚持!
正是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构成了潘旭华创造力的个性基石。“如果你不是经常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去创新。在提出新的思想后,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开拓,历经反复,甚至失败,但始终能够百折不挠,甚至将自己的生命、自尊、金钱、名誉置于危机中,从而使自己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美国著名学者Woody Allen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潘旭华创造历程的最好注解。
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潘旭华是一个“铁人”,其实他就是常人一个,也有伤心气馁的时候,但他会用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不断暗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从而保持乐观的情绪;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特别是当他真正触及机床的研制后,一度想放弃项目。在举棋不定之时致电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你们这个项目手续这么复杂,我还是算了吧”,而冯司长给他回了电话“我正在老家处理家事,两天后回京。回京后,即以最快速度催办‘863’项目批文”。在与他餐叙的时候,他反复向笔者强调这个回电在他心理转化中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个给冯司长的电话与其说是打退堂鼓,还不如说是向专家求证。这个电话一方面使他在不断创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为他提供了为国家服务这一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在动机!
在研制最高难度的汽车曲轴磨床、汽车凸轮轴磨床时,潘旭华又非常优秀地表现出了以下五种认知的能力: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能敏感发现问题;能够想出许多相关的构想,然后一一尝试;经常改变思考模式和角度,突破常规思路和传统限制。最为突出的是他身上精益求精的能力,一种不断地将自己的观念或事物加以改进,并提升其质量的精进力。尽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检测和误差补偿系统,已是不小的成功,但潘旭华依然不满足,甚至个人情绪曾一度低落。于是又马上进行反复调试,在调试成效几近极致的情况下,他又提出建立“主轴颈误差分离与补偿系统”。当时,无论是他本人还是课题组成员,身心都几乎“崩溃”,可他还是敦促团队成员实施“主轴颈误差分离与补偿系统”。实施成功,他又发现,尽管加工精度已经超过世界最先进的同类机床,但速度只是持平。于是,他又将引进的力矩电机的轴承由钢质改成液压。这些独特的认知能力就像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是促成潘旭华不断创新的保障。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他那独特的研究团队。为什么潘旭华带领的普通工人团队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这支团队内部平衡化的思考形态组合。心理学认为,思考形态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资源。思考形态分为三种:行政形态,这类型的人会比较喜欢有清楚的步骤和计划,可以照指示解决问题;司法形态:这类人偏向分析别人的行为,评估别人的工作,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形态:这类人乐于自己计划要怎么做,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或少结构的工作。潘旭华的科研团队同时拥有了这样三种思考形态者:立法形态的潘旭华,司法形态的俞红祥博士、张昱博士等项目团队成员,以及行政形态的执行者们——大多数工人是农民工或其他工厂的下岗职工。正是这样一支看似“古怪”,实际上平衡了各种思考形态的团队为后来的项目起航提供了“导航系统”、“监控系统”和“执行系统”。
“潘旭华现象”带给外界的除了惊讶与疑惑,还有从他身上引发的对于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为什么一个普通中专生可以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造力,而正规教育模式下却鲜见类似的“奇才”诞生?一成不变的正统教育是否真正有利于青少年广泛接触世界、激发好奇心、在错误中学会坚持磨练意志?是否能提供青少年自主探索发现、自由组合研究团队的机会?是否真正能够为青少年创造亲身体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成长环境?这些种种也许才是潘旭华现象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刘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