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土地我的家》是一部质朴的电视剧,质朴得如同东北的黑土地。
它以简短的篇幅,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国农村发展所经历的诸多环节,如种粮状元、卖粮难、农机入户、多种经营、科技种田、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村委会直选、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新型合作经济创建逐一纳入故事流程。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微缩的我国30多年来农村发展的简史,具有生动的史学价值。
它以张老存一家为描绘焦点,兼及亲家和邻里生产、生活的点滴,把历史洪流中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追求,注入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主体,在个性中展现历史理性及其感性的过程。如张老存在土地承包到户后,下地时对三个儿子说:“你们还当是在生产队干活呢,偷奸耍滑的,现在是给自己干了。”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经历了多年集体化,养成了“大锅饭心态”后,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认同。再如,当二粮为实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而说破嘴皮子时,村民们,特别是老一辈村民对再次集体化的怀疑和抵制,也鲜明地将历史螺旋的曲折状态显示出来。因而,剧情所展现的历史大势因为有了感性的依托,而避免了图解的误区。
它以家庭为叙事空间,以张家祖孙三代建构起故事的时间跨度,在描绘三代农民的生活史中,渐次转移故事的中心,形成了在回望历史、了解现实的同时,也能让观众一窥未来农村面貌的叙事张力。以土地为本,以种粮为根,心无旁骛,这是张老存这一代农民的生存观。在解决温饱的故事段落中,他无疑是秉持家庭农业传统,讲求吃苦耐劳,精耕细作,用摔成八瓣的汗珠子来装满粮囤坛坛罐罐的时代英雄。那是当代中国农村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的英雄,他的光辉形象以受到县里表彰,披红戴花荣归太福村而告一段落。从卖粮难开始,太福村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开始踏上致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沿袭父亲价值观的大粮戏份远不如二粮和三粮多。二粮追求科技种田,三粮迷恋开矿发家,农村开始进入多样发展阶段的图景,经由这两个焦点角色而展开。这部分是剧情的主体,二粮也成为绝对的第一主角。剧作者所赋予二粮的勇于创新、崇尚科学、坚韧刚强的品格,寄托着创作者对当前农村发展道路的价值确认,即将土地、科学、人才和产业结合起来,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期待。虽然本剧给张家两个孙子的戏份不多,但通过长孙考上大学、给祖父讲解网上模拟种子库的情节,将信息化时代农村发展的新颖前景透露出一角,并且通过长孙将来立志扎根农村的心迹表露,让这个灿烂的前景有了人才的依托。
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能否描绘出农民的多重性格和性格的多个方面是对创作者功力的考验。在本剧中,作者通过张老存、赵振和、二粮、马竣、关平、二珍、梅梅等,展现了不同的性格横断面。在每一个层面上,角色的性格大致稳定,但通过横向比较和前后两代人的对照,鲜明地呈现出农民复杂多样的群体性格。在老一辈农民群体中,张老存本分、执著也有心计,赵振和势利、自私且耍心眼,老马爱占小便宜;张家三兄弟中,老大一根筋,老二有眼光,老三图便利。而两代人相比,老一代喜欢稳定,年轻一代则好折腾,两类性格既有历史的因素在里面,也有年龄的因素在起作用。剧中每个人都是“这一个”,但合起来则是当代农民的群体性格。
《我的土地我的家》不仅描写了纯粹的农民,也描写了农民子弟的选择与分化。作品并没有回避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城乡对立中,对农村和农民所处地位的习惯思维。如剧中所写,村支书一门心思让女儿玉杏考大学,就是为了让她将来成为城里人。而考上大学的马竣很快就鄙视起农民来了,即便是后来辞去公职回到太福村工作的玉杏,起初也有过对农村的歧视。与考大学脱离农村相比,三粮选择的是当老板改变农民身份。但剧中着力塑造的是二粮这个在经过多次衡量后,决心当个优秀农民的农村青年。二粮的形象,集中地显现出创作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成长的热切呼唤。
《我的土地我的家》以农业大县向海县为故事发生地,以张老存对土地的依恋、对种粮的热心展开故事,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简史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史。在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念中,“社稷”二字常用以代称国家。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土地与粮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一定意义上,本剧的表意主旨扣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两个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将土地的价值、粮食产业的延伸和农业发展给予时代性的深化开掘,由此启发观众从太福村的变化体会我国农村的进步,从农村的进步展望国家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