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的尴尬状态一方面是由电影生态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电影评论自身痼疾酿造成的,而后者才是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反思电影评论的病象,找出主要症候,使电影评论能够健康行走,能起到引领创作的作用。电影评论的痼疾之一是主体失落,影评本身品格失落,影评者人格跌落。那种流行于市的红包影评和人情影评,使影评者很难坚持文化操守、坚守评论的主体品格,于是不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从人情面子出发、从红包出发,使电影批评变成电影表扬,电影评论变成电影推介。这已成为文化负现象。电影评论主体功能弃置,影评者主体身份丢失,自然使电影评论丧失了权威性,也使电影评论陷入尴尬境地。
电影评论痼疾之二是理性失落。理论应该滋养创作灵感。评论的主体是科学,根基是理性。时下不少电影评论缺少理性和科学,要么酷评要么俗评,已然成为时尚。所谓酷评就是冷面、冷血、冷刃、零情感操作、浑身锋芒、一路砍杀,不管是谁,只要我不顺眼,便血刃到底。用情绪代替判断,用谩骂代替观点,追求发泄的快感,意气用事,丧失理性。影片不入眼,则砍倒,谁说好就跟谁恶语相向;影片被他欣赏,则护驾到底,谁说一个不字,就跟谁骂到底!俗评则把矫情当创新,把肤浅当深刻,把审丑当原生态,把自然主义当接地气,把平庸之作吹成是圆润之作。电影评论要么跑调要么走音要么失语。
理论的生命意义在于对实践的把握与引领。电影评论的存在价值同样在于对电影创作实践的把握与引领。电影评论的主旨在于对电影创作的辨析、匡正、批评与发现,进而达到引领创作实践的功能。电影评论者在创作面前过于谦卑,往往放弃了引领作用,其实等于放弃了电影评论本身。这是电影评论者在文化上的非自觉表现。
要使电影评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评论,具有主体地位和文化价值的电影评论,就必须强化电影评论对创作的引领力量,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力:首先具有总结规律的功能。影评应该有大局观和大视野,应该在中国电影的大背景下科学把握具体作品的成败得失,从中辨析出作品对电影艺术规律和电影产业规律的尊重度,对风格样式和类型的尊重度,用艺术规律辨析作品,而不是用个人的好恶去判断作品;其二应该努力发现艺术趋势。影评者应该具有敏锐的视觉,应该清醒地发现创作的良好趋势和不良趋势,引领良性倾向和创作主潮,批评诸种负面倾向对创作大局的干扰和侵蚀;其三应该指点误区。对创作中的误区和创作主体的迷失有指点能力,引领创作走上健康之路。电影评论辨别误区的能力,绝不能含糊,那是科学和理性的力量,是先进文化方向所焕发的力量;其四应该促进文化自觉。电影评论应该引领电影创作进入自觉状态,自觉既是清醒状态又是把握能力,电影评论应该引领创作者站在先进文化立场上自觉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自觉认识生活、发现生活,认识时代主流、发现时代主潮,自觉地进入艺术表达层面,丰富表达手段。电影评论还应担负起营造时代文化风气的责任,必须担当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
强化电影评论的引领力量还要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要防止电影批评变成电影表扬,就得说真话、说实话、说理性的话、说科学的话,说具有艺术规律性和真理性的话。这样一个文化氛围需要电影生态链各个环节的努力。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是鸟之两翼,两翼健全,两翼互动,中国电影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