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能否获得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调整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所不可忽视的政策因素。
一、智力资源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力资源,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智力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物化为机械设备等的科学技术;无形的智力资源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依存于劳动者客体的管理经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及创新能力。
智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况决定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荣衰的关键在于工业部门而非服务部门。当社会中有形、无形的智力资源都向物质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领域集聚时,工业部门所占智力资源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就会加速。
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质量。机械设备所包含的产业技术的先进程度、生产者管理经验的实用性及有效性、人们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及社会知识的新旧程度等,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态势。智力资源质量较低的经济体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都逊于智力资源质量较高的经济体。
智力资源中的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经济“双速均减”,说明此次世界经济萧条绝非简单的周期性危机,而是产业技术体系的深层危机,在此背景下,创新能力更具决定意义。
二、从智力资源配置失衡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之初,先开放的东部地区通过大量引进机器设备和人力资源而迅速集聚智力资源,并使得东北等重工业基地失去产业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区位优势的累积,东部地区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上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已难逆转。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但未能改变东中西部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态势。
就有形智力资源而言,东部地区长期占据优势地位。仅就FDI(外商直接投资)而言,1980年全国FDI为12964万美元,全在东部。1990年东中西部FDI年度值的比例约为84∶11∶5,这一比例在2000年为83∶11∶6。此后,在中央政策调整促进下,这一比例才有所改善,2010年约为68∶20∶12。
就无形智力资源而言,东中西部差距也非常大。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教育资源一直处于国内领先低位,加之发展机会多、社会福利高、企业待遇好,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经济规模、市场活力、企业需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也使得东部地区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专利批准数一直数倍于中部和西部。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学配置智力资源
当前,区域间的政策优势差距已不复存在,东部的经济优势正继续增强,FDI和国内投资更愿投入东部的倾向一时无法改变。而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也往往是移走了东部技术相对落后、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这必将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调整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均衡,应更深入到智力资源配置层面上。
首先,应重点培育中西部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增加设备投资,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一个与东部地区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比如,当前中西部地区在电动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储备,应鼓励东部地区齐头并进。
其次,鼓励科技人员和新毕业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无形的智力资源是依附于人的,是可控的动态因素。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对现有及新增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持力度,给予优厚的工作环境和创业条件,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最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研发系统的扶持力度,增强智力资源自生能力。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当从财政上给予教育、科研系统更多扶持,从根本上提高优秀人力资源的自生能力,建立中西部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吸引投资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