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2日 星期日

    格尔木——戈壁明珠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02日   02 版)

        11月中旬,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远山昆仑带雪,市区树叶落尽,尽显初冬景色。而记者在社区文化站、体育馆、社区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里,看到的是市民和农民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看报的火热景象,一扫冬季的冷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带有格尔木特色的、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给群众带来的幸福。

     

        “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格尔木已经成为昆仑山下,柴达木瀚海戈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尔木乡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格尔木资源的开发,青藏铁路的开通,格尔木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移民到来。如今的格尔木,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汉族的“闹元宵”、“耍社火”,蒙古族“那达慕”盛会,藏族赛马、藏历新年、回族开斋节……每年,格尔木各族群众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庆祝本民族的节日,在这样一个高度移民的城市里,格尔木的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2011年5月,格尔木市成为青海省唯一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让这座以交通枢纽闻名的高原城市加快转变为西部的文化枢纽。

     

    昆仑文化的深度开发

     

        昆仑文化是以昆仑山为主脉的青海地域文化,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独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是对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表现为山文化、西王母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形态,可以说,对昆仑文化的研究是对整个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到人文生态的逐步认识过程,格尔木,是昆仑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打造昆仑文化先天的区位特色优势、自然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

     

        格尔木文体广电局长马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几年,我们格尔木市相继举办了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圣殿般的雪山——昆仑山交响音乐会、‘玉珠峰登山节’等一系列文化体育盛会,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现在的格尔木,昆仑文化已经有着普遍的文化认同和较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些节会的举办,为青海、格尔木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外部舆论环境。与此同时,格尔木把昆仑文化作为培育城市文化的主体,举办了多届昆仑文化艺术节、昆仑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开辟了以昆仑文化为主题的一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着手规划实施昆仑神话园、中国昆仑玉交易城等一批重点昆仑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大昆仑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力度,筹划编排《昆仑山的传说》、《昆仑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神话史诗剧和音乐剧,对提升昆仑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格尔木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昆仑文化是保持特色的文化、是地域特色也是文化特色,更是思维的特色。保持住格尔木昆仑文化的特色,就保有了格尔木文化的灵魂。如今,昆仑文化已成为格尔木这座年轻而富有朝气活力城市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张亮丽多彩的名片。

     

    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格尔木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26个民族30多万人口。如何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扬并保留下来,成为了格尔木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

     

        近年来,格尔木的“青海蒙古达罗牌”、“海西蒙古族木雕”、“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及“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申报成功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申报青海蒙古达罗牌、海西蒙古族木雕、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海西蒙古包制作工艺、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台吉乃尔姓氏及嘎斯湖畔的芨芨草等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中,格尔木市乌图美仁那达慕等体育类项目入选并被正式命名,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积极依托辖区资源,打造基层文化建设亮点,先后建成了郭勒木德镇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乌图美仁乡国家级那达慕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形成了乡镇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经常举办的文化建设良好局面。同时,在市文化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加大艺人扶持保护和技艺传承力度。

     

    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格尔木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基本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文化设施覆盖全面、文化队伍健全活跃、文化活动丰富经常的良好局面。

     

        格尔木文体广电局局长马建伟在介绍格尔木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时说道:“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格尔木市已投入近亿元资金,实施了奥林匹克中心广场、体育场升级改造、社区文化设备配备及数字化图书馆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影剧院5个,文化活动公园3处,大型文化广场7处,会展中心1个;城区文化活动中心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6个,村文化活动大院21个,农(牧)家书屋4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42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2个。在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近几年,格尔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亮点,抓好亮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电影“2131”工程、迎新年元旦升国旗暨环城中长跑活动、激情文化广场、运动会暨全民体育大会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受市民喜爱。

     

        “这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出门,流动书站就在咱工地上,国家大事咱能知道,还能学学知识。有了这些书,下班后就有事干了。”来自重庆的务工人员张英健兴奋地对记者说。像这样的流动图书站,整个格尔木市目前已有7处,流动图书达78000余册。

     

        格尔木市在免费开放“三馆一站”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了城区“15分钟文化圈”。满足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学习文化的需求。

     

        格尔木在建好重点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广泛推进文化惠民,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投资260万元实施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改造、全面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作,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免费服务等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深受欢迎。

     

        如今,格尔木已吹响了“文化强市”建设的新一轮号角,十八大为格尔木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格尔木,这座神奇而又年轻的城市,正承前启后,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文化发展繁荣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刘鹏 本报通讯员 郭子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