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重要宣示,将把道德模范宣传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段时期以来,“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涌现,“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民群众对他们的赞美和推崇,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最美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蕴涵了丰厚的伦理价值。
“最美现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内含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的有机统一、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机统一、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的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要求的生动展现。
“最美现象”践行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劳动分工、不同社会职业中承担自己社会责任的过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就是实现共同理想的途径和平台。“最美人物”立足本职,不断地为实现共同理想添砖加瓦,把实现共同理想的思想,落实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上;把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落实在做好本职工作中。“最美现象”反映的这种职业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最美现象”践行了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就要服务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实现人生价值。人们从“最美现象”中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就是人民的价值,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有利、有益、有用的人。
“最美现象”践行了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是隔断历史、隔断传统的,而是在充分汲取民族道德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美德。“最美人物”展现的许多事迹和品德,如仁义友爱、忠诚奉献、推己及人、助人为乐等,既是现代社会美德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实现了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人物”虽然职业迥异、事迹不同,但他们身上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崇高品质,洋溢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的崇高品质,他们才能在生死关头勇于伸出援手,做出不平凡的善行义举,把希望带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真情献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扬善祛恶、尚美弃丑;在道德修养中追求崇高、坚守信仰、完善人格,以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最美现象”引领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时代英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敬的典型人物。“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现象”中的“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
“最美现象”倡导了仁爱助人的善良人性。仁爱向来被视为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被列为诸德之首。仁爱是人类抗御痛苦、磨难、不幸的德性原则。正是人性中仁爱善良的德性,使我们彼此关切、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最美人物”用最朴实的方式昭示:只要心存善念,并在关键时刻将善念转化为一种善行,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
“最美现象”弘扬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岗位、敬业与责任,是对职业的责任、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才能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超越惰性、自私、懦弱,习惯性地做出职业反应。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但背后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震撼着我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敬业责任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责任意识的伟大。
“最美现象”彰显了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奉献牺牲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有人奉献、有人牺牲,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他们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他们是托举当代文明的伟大力量。
“最美现象”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反映了道德主体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反映了道德主体引领社会进步、提高精神境界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最美现象”在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自我认同。中华民族高度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最美现象”无一不是对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说明道德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道德文化内涵丰富,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已经成为民族的血液,得到我国人民的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自主。通过对“最美现象”善行义举的盘点,可以发现,“最美现象”的产生,是多方自主合力产生的结果。首先是“最美”行为产生的自主性,普通民众以个人亲身的行为,自主自愿地践行“最美”,他们不是为了被发现、不是为了被传扬、不是为了得回报,这些英雄都是凡人,他们的义举没有什么私心;其次是“最美现象”发掘的自发性,公众以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网友们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传播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再次是“最美”事迹宣传的自觉性,网友们盛赞英雄,数百家媒体继而跟进,媒体以自身的平台自主自觉宣传和传播“最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热烈互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主动传播和弘扬正面的信息;最后是对“最美人物”表彰的自为性,政府和社会自主自为地对“最美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强化了“最美”效应,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自省。道德自省要求道德主体有一种主动反思自身道德的优点和弱点,具备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的能力。毋庸讳言,我们所处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年代,道德失范、好人难做,似乎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集体痛”。但是,一些坚守的平凡人们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年代依然充满阳光与希望。人们对“最美现象”的激赏,既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呼唤,更是一种对当前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自省。通过这种自省,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虽然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一定不是社会主流,不能因为一两件不好的个案而停止求真、求善、求美的脚步;虽然我们不知道救人之后,会不会被反咬一口,但我们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良心得安,这比简单地寻找不救的借口,更有生命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虽然社会很浮躁,但人们对善良人性的渴求和对道德良知的向住,一直没有被埋没掉。“最美现象”所激发的民间向善潮流,是涤荡当前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沉疴的良药。多一些向善的信仰,多一些仁爱的义举,就会培植更健康的社会生态,社会才能更美好。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励。“最美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流,证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坚守,说明了我们社会的“正能量”在聚集,道德力量在增长;“最美人物”是时代需要,发掘、传播、表彰、弘扬“最美现象”的过程,是一次全社会的道德确认过程。“最美现象”对人们的激励作用主要有:一是激励人们做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才能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无怨无悔地奉献社会。二是激励人们做有道德的人。道德建设,需要社会成员互相启发、互相激荡、共同提高;社会核心价值,需要靠培养、靠觉悟、靠相互影响和代际传承。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三是激励人们做有正义感的人。如果没有正义感,没有讲公道、讲正气的社会氛围,大家都对不道德和丑恶现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最终受害的可能是自己。
(作者系江西工程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