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0年,是苏北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江苏南北差距缩小最快的10年。”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这次,我们一行驱车从北一路南下,一座座山林逶迤连绵,一幢幢大厦高耸挺立,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我们的所见所闻无不带有江苏南北融合发展的印记。
江苏的“南北问题”是全国东西问题的缩影,如何平衡发展,江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改变观念:思路决定出路
追溯苏南、苏北差距的拉开,苏北除了地域劣势外,“等、靠、要”等观念也是其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于是,“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苏南锦上添花,苏中釜底加薪,苏北雪中送炭”,“要建设不含水分的,不留死角的全面小康”的观念和思路成为江苏历届领导探索的课题。
在这种超常规的思路和理念指引下,一场长达10年的扶贫攻坚计划在江苏大地展开。首先是从苏南派干部带资金到苏北任职,“十一五”期间,累计向苏北派任职干部173名,累计转移支付1430亿元;二是实行南北互派挂职干部,少则3年,多则5年,10年累计互派干部近千名;三是变“输血”为“造血”,再到开发式扶贫,南北共建,目前南北共建产业园区达33家。
从扶贫到振兴、腾飞,南北干部互派贯穿始终。如今,在苏北的每个县都能看到苏南干部的身影。记者采访的3天时间里,从最北的丰县、新沂、邳州再到宿迁市宿豫区4个苏北城市,走在街头,到处可以听到甜润柔软的“吴侬软语”,不过,语言的融通只是表象,真正互相感染的是苏南人的睿智、精明和苏北人的率真、豪气。
在丰县和无锡锡山区共建的工业园区三楼会议室,锡山区在丰县的挂职副书记周忠林接待了我们,原本会议室里准备了话筒,可周书记说,“我们苏北人说话大嗓门,用不着话筒!”这位两个月前还是锡山区发改局局长的挂职干部对丰县的发展如数家珍。周忠林边说、边算、边笑,在他看来,不出10年工夫,丰县就是今天的锡山,在场人员无不感慨,是挂职干部架起了吴文化与两汉文化沟通的桥梁。
智慧之举:南北共建产业园
要实现真正的融通,南北共建园区是桥梁,也是关键。目前,33家南北共建园区绽放在苏南苏北两片大地上,一个园区两地共建,一个牌子两地同挂,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南北协调发展。
以宿迁为例,2011年6个共建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20.97亿元,税收3.6亿元,昔日的“经济洼地”正快速填补发展空白,成为新增长极。苏宿工业园区是全省唯一一家获批省级开发区,目前已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8.45亿元,注册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并连续3年在全省工业园区考核中名列第一,今年还获得省财政500万元的奖励资金。
南北共建园区实现了苏北发展与苏南转型的“双赢”。例如,亚邦总部位于常州,主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由于常州转型升级面临发展空间、环境资源要素承载能力等问题的限制,一批企业要转移出去,而连云港得天独厚的交通、水资源等优势,为亚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实,南北融通带给苏北的不只是产业园和日渐鼓起的腰包,与之俱来的苏南发展理念才是苏北最大的财富。
宿迁宿豫区是张家港市扶持对象,张家港人带着“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走进宿豫区,几年间,宿豫区在招大引强方面,位居宿迁市第一。
宿迁市宿豫区委副书记陈永祥是无锡在宿迁宿豫区的一名挂职干部,他干脆把妻子安置在宿豫,为的就是一门心思为宿豫谋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苏北不胜枚举。
虽然,陈永祥只是江苏上千名挂职干部的一员,他的故事足以代表苏南干部把心贴在苏北大地上的无私情怀。正因有了南北干部的“手拉手”,苏北产业园区拔地而起,锡丰工业园区规模日渐强大,宿豫工业园区发展蒸蒸日上,三仪生命科学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南北共赢: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
目前,苏北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000美元和1000美元,达到全面小康核心指标要求。苏北“短板”变长,证明了江苏在缩小南北差距中的思路是正确可行的。苏北人在发展中总结了3点经验,用亲身实践证明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发展的根本靠自己,苏北需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陈永祥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40公里来到一片占地200亩的竹柳地,这是陈永祥和老伴儿共同种下的。翠绿的竹柳在轻风中摇曳,伴着泥土的芬芳,十分惬意。陈永祥介绍说,竹柳不怕旱涝,容易养活,而且生长周期短,是造纸的好原料。站在陈永祥身边的老伴儿也按捺不住,主动跟记者聊起来,“我们前期先种植,试验种植成功后,再向当地老百姓推广,这样大家伙儿还能多份儿收入!”虽然二老已两鬓斑白,但从他们高涨的创业热情中,记者看到的是致富农民的大情怀。
二是发展要可持续,在南北产业转移中,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不准向苏北转移的“硬杠杠”不容挑衅。
2011年,无锡一个投资30亿元、年产300万吨钢的炼钢厂主动上门要求落户徐州邳州市,却遭到邳州的果断拒绝,“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邳州市委副书记俞启弘对发展的定位非常明确。
曾经担任过昆山市委书记现任徐州市委书记的曹新平是“昆山模式”的缔造者,在苏南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徐州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我们不能照搬‘苏南模式’,要吸取苏南某些开发区的‘前车之鉴’,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产业模式。”
三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对百姓而言,幸福就是实实在在的小康。
“何为幸福?”邳州人的答案很具体,“明亮的图书馆,宽敞的文化广场,免费开放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市民的力荐下,记者走进邳州市图书馆,馆内,少儿阅读室、视障阅读室和综合借阅书库一应俱全。“说这是一个科技图书馆,一点都不为过。”市民张慧英当起了“导游”,边触屏翻阅报纸边说,“动动手指,就能尽享200多种报纸,何乐而不为呢?”
早在2003年江苏就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说,“推进南北协调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征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实现了‘两个率先’,才无愧于中央对江苏的期望,兑现江苏对全国的承诺。”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金振蓉 詹 媛)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