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不论寒暑,早早上班的人们,总会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在夫人搀扶下,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大楼。
老人名叫胥少汀,是我国脊髓损伤学科的开拓者、新中国骨科医学专业的奠基人,1998年从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岗位离休后,一直“退而不休”,今年虽然已是91岁高龄,仍参加疑难杂症的会诊,并定期为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
胥少汀竭诚为民的精神感动了万千患者,他们说:“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好医生!”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胥少汀攻克过不少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自主创新13项重大医学成果,出版专著6部,是我国脊髓损伤学科的领军人。但胥少汀总是自谦地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琢磨给人看病。”
胥少汀194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前身的国防医学院,1947年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河北邢台和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他擅长四肢损伤、骨盆骨折脊柱疾患及脊髓损伤的诊治。
脊髓损伤的处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胥少汀在参加“抗美援朝”时,看见很多伤员由于骨髓损伤导致彻底瘫痪。当时他彻夜难眠,下决心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光是从市场上买来做实验的猪就有100多头。经过30年的探索,他终于全面掌握了弹速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提出脊髓火器损伤的分类及临床处理原则。“脊髓损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病人,胥少汀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因为他看不得病人身陷沉疴!
有一名20多岁的军人因车祸造成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双下肢瘫痪。要想让他站立起来,须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这在世界医疗领域上是个禁区,许多专家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
看着如此年轻的小伙子,下半辈子就这样毁了,胥少汀心有不甘。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修复马尾神经!
手术灯下,胥少汀额头上的汗珠渗透了手术帽,手中的银针像绣花一样精细,一根、两根、三根……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患者的神经重新有了知觉,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成功。
10个月后,当小伙子双脚踩在地上的一刹那,泪流满面:“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双脚走出病房。”
之后,胥少汀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随访,这才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世界医学界引起轰动。借助这一成果,他又连续治疗马尾神经断裂病7例,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愈先河。
“给人治病是天大的事”
在胥少汀眼里,患者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要是他的病人,他都倾注满腔爱心。
那一年,山东农民的女儿杨晓霞,因右手拇指感染,引起双上肢严重溃烂。历经3个多月的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几经辗转,找到了胥少汀。望着一贫如洗的杨家父女,胥少汀毅然收治杨晓霞住院治疗。
胥少汀精心治疗,又发动全科室捐款,最终保住了杨晓霞左手的3个指头。胥少汀的决定改变了杨晓霞的一生,后来杨晓霞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
“医生不能当手术匠,对待病人要有人文精神,哪怕在治疗过程中担一些风险,但只要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是值得的。”胥少汀说。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医生,到满头银发的医学大家,胥少汀做了上万台手术,直至现在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说:“给人治病是天大的事。如果有一点儿疏忽,就是对生命的亵渎。”一次,科里收治了一名小腿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病人疼痛难忍,强烈要求截肢。医生考虑到患者本人有截肢要求,且又有在别的医院作过的检查,就同意病人的要求。一向温和的胥少汀知道后,严厉地说:“对截肢这样的手术,仅凭病人的一时要求和其他医院过去的检查根本不够。我们当医生的,要为患者着想,不能妄下结论。”在他指导下,大家精心确定治疗方案,最终保住患者肢体。
“我为什么要保留呢”
躬身为桥,直立为梯,对于他的学生,胥少汀总是倾囊相授,没有一点保留。他说:“我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给下一代,那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国家的医学事业需要发展,我为什么要保留呢?”
他的学生们说:“做胥老的学生,累并快乐着”。汤宇是胥少汀的研究生,他在一天下午下班时,提交了一份3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胥少汀便将修改过的论文交给汤宇。这意味着,胥少汀几乎一夜未眠!汤宇顿感脸红:“3万多字的论文,胥主任修改的部分几乎达40%,而且修改的地方处处有出处。”有如此勤奋的老师督促着,学生们只能拼命努力。
胥少汀80岁时,还经常带着刚分配来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讨论病例或同台手术。有时一台手术要做七八个小时,年事已高的胥少汀做不了那么长时间,就让人搬一张椅子过来坐着指导手术。如今胥少汀已91岁了,遇到什么疑难病症,他同样参加会诊讨论和查房,成为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