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4日 星期五

    专家点评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抚顺市社科联秘书长、研究员 朴熙荣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14日   09 版)
    “莫地沟”居民住上了新居,举着国旗感谢党和政府。资料照片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深入人心,改善民生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今天,各级各类“民生工程”令人欣喜,但要真正做到得民心、顺民意,让老百姓“买账”,却并非易事。作为一个普通社科工作者,我曾目睹并研究过棚改工程,从中深切感受到,要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就要把好事办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工程”的本质就是民心问题。

        发端于辽宁的棚户区全面改造,从酝酿到决策到实施,可以说源于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是群众利益和诉求的集中体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一次次深入百姓调查摸底,殚精竭虑苦思良策。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握住老棚户人王文章的手时,几代棚户人的夙愿和呼声开始转变为一个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重大决策,这是对民生呼唤的真诚回应。在抚顺,无论工程量有多大,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只用四十几天就完成了拆迁。群众行动之迅速,工作进展之顺利,令人惊叹和振奋。像棚改这样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贫困群众一生中可能拥有的最大财富。其中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措施,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必然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将心比心,这是容易理解的。为了打消群众的各种担心、疑虑和猜忌,棚改伊始,抚顺市委就强力推行三项工作目标:一是打造“阳光工程”,做到群众最关心的家庭人口、户型面积、产权关系、拆迁时间、补偿金额、回迁安置等各项信息及时公示,公开透明。二是打造“精品工程”,建材采购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程序,统一标准,统一渠道;施工管理坚持日检查、月评比,专业监察与棚户居民代表监督结合;工程验收落实二次回访制度,质检部门重点抽查,施工单位入户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三是打造“廉政工程”,对房屋拆迁、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监理验收和回迁配户等重点环节进行全程立体监督,切实落实违规责任追究,有效预防职务犯罪。从而确保了棚户区居民拆迁放心、回迁安心、看事顺心。

        其实,重大“民生工程”往往牵涉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何况棚改直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棚户区居民这样社会最底层的群众而言,不仅要安其居,还要乐其业。因此,群众回迁安置完成并不意味着棚改工程的结束。伴随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各级地方党政组织在就业安置、文化生活、社区建设等方面精心筹划棚改新区居民的未来生活,及时跟进棚改的各项后续工程。比如,通过积极发展小微企业、鼓励创办服务网点、深入开发公益岗位、引导企业定向援助等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和待业者找到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有了新的经济支撑,生活更加舒心。强化社区组织建设,把治安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医疗服务、民事调节等,作为便民利民的重点工作,使社区功能日趋完善,居民的烦心事有人问、闹心事有人管,生活更加省心。开辟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各类文明创建、共建、评比活动,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生活更加开心。

        说一千道一万,政之兴废,在乎民心。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一定要在“民生”上下足功夫,让最基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改革成果;一定要在“民心”上把准尺度,让最底层、最贫困的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对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有信心就会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有力量,就会万众一心跟党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